2月7日,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
胡春华颁授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这是我省连续第三年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召开春节后的第一个全省大会,宣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决心。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着力把创新落在发展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经过努力,广东高新科技企业数量跃居全国首位,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设稳步推进,科技研发取得新进展,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胡春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要求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再接再厉,真抓实干,乘势而上,按照既定决策部署,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胡春华强调,要牢牢扭住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核心定位不动摇。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央从全国发展大局和广东优势特点出发,赋予我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定位,是我省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之策。要在认识上做到精准到位,聚焦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新动力。要把握住成果转化这一关键,增强成果汇聚能力,打通转化通道,提高转化效率,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工作推进要持续发力、具体可量,找准着力点,紧紧扭住不放松。
胡春华强调,要高标准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形成“1+1+7”创新发展格局,深圳、广州要强化创新发展龙头作用,珠三角其他市要加快形成各自创新优势,同时持续提升自创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推进珠三角创新发展一体化,让珠三角成为示范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引擎。要努力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提高创新能力与壮大企业规模并重,推动一大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成长为亿元级、十亿元级乃至百亿级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继续抓好培育工作,把高新技术企业群打造为产业升级主力军。要形成多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五年内产值规模突破3万亿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万亿级新兴支柱产业,超前布局一批战略性产业。要着力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全省地市全覆盖,力争未来5年内粤东西北12个市都有国家级高新区,建立创新帮扶机制,通过企业扩张、园区共建、协同创新等方式,加强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对粤东西北高新区的辐射带动。
胡春华强调,要大力加强科技研发。加快推进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着力推动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平台。
要加强高校科技研发,高校要把提升科研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科研,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技术成果和高水平研发机构。要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优化省重大科技专项布局,支持地市设立应用型科技专项,开展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产业化。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壮大博士科研人员规模,营造人才聚集的环境优势,将广东打造成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
胡春华强调,要全力把既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一把手抓创新的工作机制,各市市委书记要亲自上手抓创新,换届后的新班子抓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不能变、工作力度不能减,努力抓出新成绩。要围绕已出台规划、政策和改革方案抓落实,不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文件创新”“规划创新”“方案创新”上,着力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已有决策部署逐一落实到位。要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要通过考核督查抓落实,重点加强对珠三角九市考核评估,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完善常规性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马兴瑞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传达学习、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牢牢扭住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核心定位不动摇,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全面系统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要狠抓任务落实,抓住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和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攻坚克难、抓细抓实,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劲合力。要优化创新服务,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下决心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持续增强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要营造爱才、用才、尊敬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广东真正成为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副省长袁宝成总结了前一阶段我省创新发展工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具体部署。他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全力抓好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各项工作落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民生。
会上颁发了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少华宣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通报》。胡春华为突出贡献奖获奖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刘奕志颁奖。马兴瑞为特等奖获得者代表东莞市横沥镇镇长何植尧颁奖。珠三角九市和汕头、湛江、茂名市作大会发言。
省领导任学锋、许勤、邹铭、蓝佛安等出席会议。省委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省有关人民团体、中直驻粤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部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代表,部分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及获奖者代表参加会议。
7日,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7日,在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上,省政府奖励了239项科技成果(个人)。笔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这些项目从604项申请中经过多轮评审、考察程序评选出来,其中突出贡献奖2人、特等奖1项、一等奖28项。本年度获奖项目的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此外,科研成果注重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如获特等奖的“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带动该镇研发投入五年间增长3.5倍,GDP连年增长10%。
大会披露,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珠三角地区有18880家。会议提出,要努力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提高创新能力与壮大企业规模并重,推动一大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成长为亿元级、十亿元级乃至百亿级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继续抓好培育工作,把高新技术企业群打造为产业升级主力军。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通过加强高新区建设、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等措施,使企业在我省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显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高。2016年度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的623个单位中,企业承担或参与的占43%。这些获奖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正逐步实现“中国创造”。
例如,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获奖项目“高端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建立了国际一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技术平台,取得20项美国专利和58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高端血液分析技术被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局面,迫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50%。
近年来,国家和我省陆续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法律环境。因此,科研成果注重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成为本年度奖项的一大亮点。
例如,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研发的“早中晚兼用型广适性优质稻新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其品种已通过9省审定,推广面积9149万亩,是我国优质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近年来,我省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持续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等,着力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刚刚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填补了我国在中微子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我国物理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这次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的项目——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脑信号分析算法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涉及脑科学、医学、计算机、信号处理、传感器、自动控制等领域,成果可用于医疗助残、应对人口老龄化,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另一方面,本年度奖项突出关注和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的项目,其中涉及农业、疾病防治、食品安全、公共服务、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占奖项的37%。
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完成的项目“重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水禽专用“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被纳入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专项采购计划,全国家养免疫水禽中的使用率超过50%,为从源头上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和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成果广泛应用于城乡建筑创作实践中,创作了一大批建筑精品。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