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丁奎岭院士:我们需要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化学

来源:化学加      2019-06-24
导读:随着技术进步,通过化学手段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化学品是不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出现了“我们恨化学”。丁奎岭是有机化学的专家,29岁当上正教授,到47岁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让催化剂能反复循环使用,副产品还能转化为制造工艺的原料,让药物、金属化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料排斥,真正践行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近日播出的八集大型科创先锋访谈节目《未来说 第三季:执牛耳者》,从八个维度,解读各重点科研领域16组共18位科研领军人物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记录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和“大国重器,执牛耳者”的风采。6月9日晚播出《第六集:观照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现身讲述我们需要化学,需要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化学。

image.png

丁奎岭一直在等待的一个消息终于传来:位于山东枣庄的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DMF项目中试设备,5月底正式投入运转,这也意味着这位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期致力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走出了工业化的一步。

丁奎岭是有机化学的专家,研究的是现代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物质——催化剂,让二氧化碳实现转化利用的催化剂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抑制全球变暖,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减少碳的排放量,科学家们也在努力想办法,如何把二氧化碳这个造成全球变暖的“元凶”,转化成可以使用的化学原料。因为二氧化碳性质稳定,要转化就要采用高压高温的方式,这样势必再次造成能源消耗。丁奎岭研究的催化剂,能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让二氧化碳转化成DMF,一种万能溶剂,这种溶剂在医药、农药、染料等行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今,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如果成功,未来可以设计十万吨生产规模,能为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提供一个新途径。

image.png

出生在河南农村的丁奎岭,从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父母对他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学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工作,吃上商品粮;或者在村里当个木匠,有一技傍身。没想到,丁奎岭15岁考上了大学,之后读硕士、念博士。老母亲迟迟不见儿子参加工作,一个疑问一直悬在心里,于是她瞅着机会问儿子:为什么不能早点工作,到底你对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你对国家做了什么贡献?”母亲的这个问题萦绕在丁奎岭的耳边,从此也成为他的人生标尺。从29岁当上正教授,到47岁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一直在有机化学领域耕耘。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让催化剂能反复循环使用,副产品还能转化为制造工艺的原料,让药物、金属化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料排斥,真正践行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image.png

随着技术进步,通过化学手段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化学品是不是会造成环境污染?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到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甚至出现了“我们恨化学”,要天然、不要化学的说法。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化学工作者,必须直面这样的疑问,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丁奎岭找到一条途径,就是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意义在于从原料生产到生产过程,到最后产品实现全链条的绿色化。比如农药的发展,未来不是去直接杀死病虫,而是从心理或者从激素的层面去灭虫害。用细胞工厂,代替现在必须要高温高压的化工厂,用合成生物学来创造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与“我们恨化学”的说法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化学,这将是化学人留给自己的新命题。

合成创造价值,用你创造的分子,影响改变世界,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化学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理想。

点击下方观看完整视频:

【视频】执牛耳者:丁奎琳


人物简介:丁奎岭,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3月出生,籍贯河南永城。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0-1998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95年晋升教授,其中1993-1994年和1997-1998年分别在日本龙谷大学做博士后和东京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12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课题组长。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先后担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结构与功能导向的新物质创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共同首席科学家、“分子合成科学卓越中心”主任等。曾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等。

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在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等十多个国际著名化学刊物担任编委、顾问编委,担任化学学报、Org. Lett.副主编、有机化学主编、Chem. Eur. J.共同主席,担任IUPAC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国际会议(OMCOS)以及金属有机与催化国际会议(OM & Cat)咨委。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Eli Lilly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 in Chemistry、中国化学会第六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和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首届日本国际有机化学基金会(IOCF)吉田奖(Yoshida Prize)和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上海市优秀院所长奖、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相关阅读:


来源 | 化学加综合自未来说TouchFuture(ID:STV-FutureTalk)、看看新闻、上海交通大学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