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上海有机所马大为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来源:上海有机所      2019-11-25
导读: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上海有机所马大为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简历: 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研究方向: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获奖及荣誉: 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1);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第七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09)上海市科技精英(2009)N. C. Yang Lecturer Award (2016)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学者奖(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 



【社旗消息报】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感谢家乡社旗的支持和关注!

“感谢家乡人的支持与关注!”11月24日上午,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在接受社旗消息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关于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南阳籍的马大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深钻苦学 矢志报国

1963年9月,马大为出生在社旗县唐庄乡的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他的父母亲都有极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苦于没有机会上学。遗憾里,他们把这股子劲儿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想尽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求学条件。

在社旗县城的一个居民区中,记者采访了马大为的父亲和母亲。

马大为的父母亲

“这孩子从小学习专心得很,生活也苦得很!”年近八旬的马成义谈起儿子求学、成长路上的坎坷和艰辛,感叹“很对不起他”。“常年吃窝窝头,落下了胃病……”

“大为小时候爱学习得很!一岁半,我就教他唐诗宋词,没想到,他竟产生了浓厚兴趣,缠着还让我继续教,我就把自己知道的五言、七言律诗和毛泽东诗词全教完了。”母亲刘保芝说,“《解放军文艺》《诗刊》这些杂志,他抱着书本就不丢,完全沉进去了,而且看书速度极快,一天一夜就能看一本。”

勤奋刻苦加上天资聪慧,一路走来,马大为的学习成绩都非常突出。而母亲为他讲述的岳母刺字故事和用心培育的家国情怀,宛如一颗深情美好的种子,随着他的成长和飞跃,一日日在他心里蓬勃成蓊郁参天的大树。

老人介绍,大为勤苦用心,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1977年,他进入社旗县一高学习,他选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墙角位置,因为那里比较清静,并能随时观察和掌握学生们进出饭堂的情况,他就可以在人最少时去吃饭,从而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用到了学习上。

社旗县医院副院长张学真与马大为是高中阶段的同学。在他的印象中,马大为当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一直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埋头读书;当时的高中是两年制,他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也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看好的苗子”。

马大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继续研究化学,最终于198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醉心科研 终有作为

1990年,马大为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继续求学。赴美国留学前,马大为曾经作诗一首:“十年寒窗苦修成,天时地利汇一功。今负重任美国去,异域再战壮国风。”

在美国潜心研究化学和生物学时,马大为已在业内成绩斐然。学业有成后,他念念不忘母亲的送行诗:雄鹰奋飞,凌空万里,征程无限。为中华崛起,异域征战,无边学海,早达彼岸,祖国期盼,时代召唤,世界科坛待新篇……

1994 年,马大为意欲回国,美国的导师、同学都让他留下来,并提出了优越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毫不动心,毅然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他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合成和药物化学研究,把在国外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家生命有机化学重点实验中,在有机化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只要不出差,马大为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10到12个小时,有时出差晚上九、十点回到上海,他也特地到办公室去一趟,看看文献处理一下工作,心里才觉得踏实。“办公室对我来说确实有吸引力!”马大为说,就拿看文献来说,有的科研工作距离自己的专业十万八千里远,但从别人的思路中,可以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就像作曲家欣赏和沉迷于音乐一样,我来办公室做科研,同样可以找到激情、愉悦和挑战。”

如此痴迷化学的马大为坦言,刚上大学那会还想过调整专业。原来,他中学时擅长数学,最崇拜的科学家是华罗庚和陈景润,但高考时由于一个小失误数学发挥得不太好,被分配去了化学系。入学后长达半年时间,他一直想要转数学系,后来逐渐发现有机化学的探索性很强,这才定下心来,从此对化学不离不弃。由此,他也悟出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一直很顺,不管处在什么境遇下,都要适应变化并不懈努力。

“一年就回来一次,大年初二到家,初三停留一天,初四就走了。咋都留不住。他说得回去上班哩。”说起这个一心扑在科研上,不能常常回来陪伴自己的儿子,马大为的父母既无奈又欣慰,“能为国家做点贡献就好,这也是我们的心愿!”

面对儿子取得的殊荣,马大为的父母亲面容平静,宛如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回报桑梓 捐资助学

作为从社旗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多年来,马大为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坚持公益助学事业,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今年4月,马大为拿出了未来科学大奖的300万元奖金,在母校社旗一高设立了“未来奖学金”,每年捐资人民币15万元,连续20年,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当天,他还被社旗县聘任为发展智库专家。

“我还记得年轻时的自己,受到一些鼓励,就会充满勇气往前冲。希望这些孩子不断地找到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挑战自己。”

谈到在母校设立“未来奖学金”的初衷,马大为说,“中国将来的发展,不单单是着眼于一些大城市,像我们老家这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发展,中国才能变得更强大。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儿,过去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机会,这次因为有这么大一个奖金,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于是就设立了奖学金。”

拳拳爱国之心,眷眷思乡之情,他言语不多,却如此令人震撼和动容。

在采访中,马大为院士深情寄语家乡学子:“贫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相反,它可能更是一种磨练,一种助益,从而形成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良好性格;将来不一定都要考一所好的大学,即使一般的大学,也会出一些很好的人才,关键看你是否有一个坚定的目标,然后坚定地为目标去追求;同时,心胸要宽广,遇到困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去做,并多与人交流合作,会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日前,马大为从担任了10年的上海有机所副所长一职退了下来。谈及未来的科研工作,他踌躇满志:“从此可以更加潜心做科研!我今年56岁,激情可能不如年轻人,但对科学问题的看法会更深入一些。”(文/社旗消息报)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