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姚新生院士那天,他炯炯的目光令人印象格外深刻,那是一种无条件相信祖国和人民终将战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定眼神。
作为我国中药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姚新生表示,自己一直在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在参与抗疫相关学术会议之余,还积极与相关研究机构联系,计划联合和组织相关的科研力量深入研究,为病理和临床提供一些支撑。“中西药结合在缩短疗程、加速病情恢复等方面,比单用西药或者单用中药有更好的效果。”姚新生说。
2017年,暨南大学成功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以药学为主要支撑学科的生物医药学科群顺利入选,姚新生就是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之一。如今已80多岁的他,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为中药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海外传播奔波。
姚新生的童年正值抗战时期。“这让我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前途,人民才能幸福。”姚新生说。几十年来,他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谈及青年时代的职业选择,姚新生说:“当时就是服从命令,一切听从党安排。”1950年,16岁的姚新生从上海高中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今沈阳药科大学)军药二十三期学员班学习。1955年7月,已经拥有一年党龄的姚新生毕业留校当起了助教,开始了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1981年,姚新生受教育部选派,前往日本东京大学留学。“日本汉方药与中药应属于同根同源,我希望去日本学习当时最先进的中药应用开发技术,提高我国中药研究水平。”姚新生道出了留学日本的初衷。
回国后,姚新生领导的课题组先后研究了独活、银杏叶、龙葵等10多种中草药的抗血栓及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并测定了上千种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300余种。
迄今为止,姚新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00余篇,申请了数十项专利,成功研制开发新药4种。在2007年中国药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以“药学教育家及天然药物化学家”的名义被授予“特殊贡献奖”。
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姚新生依旧保持着开放的学习心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要打破常规,敢于学习”,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也积极学习借鉴目前世界上的优秀研究成果,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姚新生每天使用多媒体设备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生开会交流。2014年,他就在学校首开网络文献课,并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用研究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来培养研究生。因为需要不定期前往国外进行访问交流,姚新生每天还会练习英语口语。
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姚新生认为,人才的成长有各种模式,对自己要有自信,对别人要多给予鼓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与时俱进。(记者王忠耀 吴春燕)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