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张俐娜院士:七十二岁解决可再生能源领域世界难题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吴江龙   2020-10-20
导读: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因病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

image.png

  今年8月,张俐娜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参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中学生上了一堂“绿色化学”科普课,不料这堂课成为她生前最后一堂课。

  她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46岁踏入科研领域,71岁成为院士

  1963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1973年,她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后来,经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先生推荐,她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进行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

  1986年,张俐娜回国。此时,她已经46岁,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始了关于可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新领域的研究。学校能够提供给张俐娜的科研条件相当有限,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个实验台,甚至试管和烧瓶等实验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买。

  她克服一切困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质资源,通过“绿色”技术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上。她不负众望,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这是今年当选的唯一女院士。”2011年12月9日,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张俐娜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证书。这一年,张俐娜已是71岁的高龄。

  专注“绿色”12年,破解世界难题

  在世界上最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当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纤维素和甲壳素。前者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废弃物,如竹子、棉短绒、甘蔗渣等;后者主要是虾壳和蟹壳。纤维素和甲壳素都是永不枯竭的原材料。然而,它们很难溶解也无法熔融加工,如何开发利用堪称世界难题。

  1993年,张俐娜创建了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科研组。2000年1月,已经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的她,开始纤维素新溶剂和材料的研究。这一年,她已经60岁。但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战才刚刚开始。

  张俐娜团队的成员夜以继日、奋力拼搏12年,终于发现纤维素和甲壳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里低温下溶解。他们利用水溶剂实现其“绿色”转化,开创了一系列崭新的无毒、低成本的“绿色”溶解技术,并初步实现绿色工艺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的工业化。这些成果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

  2011年,张俐娜获得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勤奋、认真”是她留给学生的共同印象

  张俐娜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数十载,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她的《高分子科学导论》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她常鼓励学生“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础研究时还要考虑应用前景,这样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也才会有科研激情和动力”。

  “论文做得再好,基础研究最终也要为成果转化服务。”张俐娜曾在2018年11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张俐娜认为,科研目标要选准,我们科学家就是要解决技术难题,围绕其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种潜在的瓶颈,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才能顺畅进行。

  “勤奋、认真”是张俐娜给很多学生留下的共同印象。

  当选院士后,有不少企业要给她报酬,与她合作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但张俐娜选择了拒绝,“我们平时做科研已经够忙的了,哪里有时间去应付这些”。

  张俐娜院士工作站在广西大学揭牌时,她曾表示:“早年拉我建站的企业,这些年我都主动要求他们撤销了。因在广西大学带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参考资料

【1】《科技日报》2020年10月20日 第05版:科技人物 原标题:张俐娜院士:七十二岁解决可再生能源领域世界难题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