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陈小明:中科院院士遇上中大,会产生这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来源:中山大学团委      2018-10-29
导读:陈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1983年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0年-2009年任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功能配位化学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研究,在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这些论文被引用超过3万次,连续4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国际高被引用学者”名单。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项,并先后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等个人奖励。

u=3973566415,2938806100&fm=15&gp=0.jpg

“科学研究就像人生选择一样,要有眼界、有准备,这样才不会错过美丽的意外。”陈小明的人生正如他说的这句话,起初因一个“偶然”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与化学研究的结缘也如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般,充满了美丽的意外。陈老师说,自己真正开始做科研其实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而整个学术过程中他的角色和身份渐次变化——从本科生、硕士、博士到讲师、副教授、教授、中科院院士,但不变的是他专注于科研的浓厚兴趣与持久动力。作为我国化学研究的创新者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做事、专心学术、致力科研,在化学研究的世界里不断探索。

他被称为“高矮板凳上读出来的院士”,令人敬慕的除了他众所周知的学术成就外,还有他平和从容的人生态度、“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

为什么在科研上坚持这么久?这是最好的答案

陈老师的办公室很简单,没有宽大的办公桌,也没有精美的会客茶具,最引人注目的是进门左手边那个摆放着各类奖状、证书和专业书籍的暗红色柜子以及办公桌上的那个化学结构立体模型。就像经常待在实验室里的他,朴素无华、低调务实、不喜张扬。说到研究,对于很多非专业的人而言,要理解他的研究内容还是会有一些难度。在采访中,他也简单地解释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设计、合成、气体吸附和相关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团队的一项研究提出了控制气体分子构型实现反常而最优的C4碳氢化合物吸附分离顺序,在化工分离和吸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陈老师说道:“当然,目前我们还只是从理论上说明了确实可以通过微孔材料用吸附分离的方式来实现减少工业原料降解耗能的目标,距离真正的实现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image.png

正如陈老师经常说的,基础科研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成功最重要的是勤奋和坚持——半生科研,誉满学界,是他实干笃行的最好写照。无论是他个人的学术造诣还是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和国际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开展溶剂热原位金属/有机分子反应研究,发现了若干在传统条件下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的重要反应。其中,团队在2002年的化学反应研究,有力证明了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争论不休的“Gillard机理”,被国际化学界认为是“关键突破”。他们开展的配位聚合物和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在这个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他们同时也是开拓者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分离过程、高性能炸药等这些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会有力地推动能源和环境工业的发展。

image.png

陈小明老师团队

即便化学并非自己最初的选择,学术道路也非有意经营,但他却在这条路上走了快40年。说及其中缘由,陈老师道:“其实主要的还是两个动力,一个是科学研究带给我的快乐,另一个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当时从香港中文大学读完博士回来的时候,不论是中大还是国家在化学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基础都是亟待提高的,而经过了这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已经和一些发达国家齐头并进了。“目前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不断增多,正处于发展科研最好的时代,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基本都可以去做。”陈老师坚定的声音,饱含一个本土科学家,对科技兴国、建设创新型强国的自信和希望。

作为一名科学家,陈小明老师见证了国家的化学研究从几乎一片“空白”到现在蓬勃发展的历程。当今时代,中国的科技工作队伍正在壮大,领域正在拓宽,成果正在显现。陈小明老师和千万科技工作者一样,扎根沃土、造福人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春风桃李,芬芳“我们”一路的情谊

除却做实验的时间,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和学生一起度过的。他记得自己老师的谆谆教诲与良苦用心,记得这份不断赓续的师风师情,并将这种踏实敬业的精神不断传承与发展,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关系,多次高效率完成实验课题。“低调、务实、敬业”是学生对他最大的感触。在学生眼中,陈老师在生活中永远那么简单朴实,对待教学和工作却无比认真严谨,严格履行作为一名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正是被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影响,他指导的多名博士毕业生中,已有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6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看到自己的学生获得这些成就时,他嘴角轻扬,笑着说:“很欣慰这种努力、投入、敬业的精神在我的学生里面广泛地存在。当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见学生有进步,有成绩。”

尽管工作繁忙,他总是很珍惜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片刻时光”,他喜欢这一群年轻的,求知若渴的“孩子”。他清晰地记得,前几年在进行一次实验时出现了小的爆炸意外,他为了学生安全,建议立即停止实验,但学生却认为安全可控,带着对爆炸的疑惑,坚持进行实验研究。回想起这件事,他感慨道:“基础差不是问题,甚至你笨点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必须勤奋努力去做。”世界上极聪明或笨的人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成功主要不是靠天分或聪明,而是长期坚持的毅力与勤奋。

image.png

陈老师在指导学生工作

“我们”是他的一个语言习惯,因为他认为博士生和研究生是团队研究的主力,自己主要是把握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正是他的这种团队观念让学生们与自己没有距离感。工作之外,陈老师还对运动“情有独钟”。他提到在平时会和学生一起去打羽毛球,而且他们的球往往都打得比自己好。“我读大学那时候每天6:00就起床先跑一圈再去食堂吃饭。身体总是第一要紧的,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家人朋友才会放心,自己的生活也才会顺心,高效率完成工作,做到“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养成适时运动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正如他所说:“见到学生有进步就是老师最欣慰的事。”而对学生,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他最看重的品质就是踏实、勤奋和努力。

中大于我,我于中大的四十载情怀

1979年陈小明参加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但他原本的第一志愿不是化学,却因一个奇妙的“偶然”成为了中山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之后近40年,他90%的时光都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他见证了中大的成长、变革与发展壮大,同时中大也将他的事业成就和人生轨迹篆刻在康乐园的年轮里。

行走在康乐园静谧的绿荫小道,远远地便能嗅到花香青草香,红砖绿瓦,古色古香,细腻悠长。在中大多年,他感受到最深的就是里面的人文氛围。“这里的人和谐、务实、创新进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让中大人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共同营造着自由开放、实事求是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园子很大,容得下各色各样的人,又十分安静,能使人专心做科研。”听闻他以前常踩着单车在这如画的校园里骑行,俨然是学生眼中的另一道风景。 大草坪的草木芳华,岁月湖的水清月明,逸仙路的熹微晨光,都见证着,在漫长的时光里,他从“康乐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image.png

陈小明(中)与最早的两位博士毕业生合影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的话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他,改变着他。从几十年前梁銶琚堂前露天电影的集体情怀,到今天实验室里精确丈量的实验数据,时代改变了很多,科技影响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东西依然如初。他仍然强调,大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第一要位,而他也毫不吝啬把他过去的一些经验分享给这些刚入学的00后大一新生们。“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正确的思考方式,还要锻炼学习的能力,拥有理想抱负和前进动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国家富强要靠一代代人努力奋斗。他深情地说:“大学是人生培养的关键时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在大学里勤奋好学,在中大的人文学术氛围的熏陶中多培养做学术研究的兴趣。”殷殷嘱托,拳拳期望,老师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令人动容。

他的理想很小,小到在一个领域,一钻就是一辈子;他的理想很大,大到在他们这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承前启后,开创未来,让中国的化学事业,漫天繁星、生生不息。

把热爱注入科研事业,让使命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甘做冷板凳,勇做栽树人,长期以来,正是陈老师这样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奋斗,国家不断涌现出一个个科技创新的成果,增强国力,造福国民。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我们相信,当陈老师这一代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交棒时,会有更多的中大人接过这份科研理想和家国情怀,有毅力也有能力,薪火相传,再续辉煌。

参考资料:

【1】搜狐网中山大学团委,师说 | 陈小明:中科院院士遇上中大,会产生这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