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赵东元院士一直从事沸石分子筛、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致力于由分子自组装、模板导向化学、表面活性剂、超分子组装、溶胶—凝胶化学控制多孔性、纳米材料的结构、排列、形貌,进而建立分子构筑与有序排列、功能组装之间的桥梁,实现功能材料的合成设计和宏观控制。
2000年之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实用性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低维纳米材料的功能组装和合成设计;新型多孔材料和低维有序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嵌段式高分子界面上新型无机纳米材料的定向生长和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制备、结构与绿色催化化学。
每天像小蚂蚁一样地工作
赵东元院士在学习中偏科严重,但对化学的痴迷和坚持是他成功的秘诀。大学期间,他将能在图书馆借到的书全部看了一遍,特别是关于有机化学的书。1990年博士毕业后开始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从事造孔材料的研究,1993年出国学习,1998年回国。刚回国时,赵院士废寝忘食的工作,为了灵光一闪的实验想法,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他总是抓住机会吸收别人好的想法,从而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回国后他创造了17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新型介孔分子筛结构(FDU系列),应用于加氢裂化、HPLC的担体分离蛋白质、固定化酶和生物玻璃补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7年,赵东元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对于当选院士这一荣誉,赵院士便显得谦虚而淡然。他认为当选院士意味着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创新。谈起他的造孔事业,赵院士说:“我真觉得搞科研挺累,脑子没有休息的时候。可是,我就喜欢这个。” 赵东元院士的信念就是每天像小蚂蚁一样地工作,日积月累后,就能得到丰厚的收获。因此他每天都会制订计划,并尽量去完成。他一直教育学生,如果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的话,是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一定要不怕清贫,不怕辛苦,持之以恒。
重视基础,因材施教
赵东元院士非常重视基础科学。尽管科研工作繁忙,但他仍坚持每天晚上回到实验室和研究生交流,对他们进行指导,每年给本科生上“基础化学”,他认为“我要从本科起就培养学生,将来我的学生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赵院士主张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为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则长于理论。教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候只有充分考虑和发挥学生自己的特点,才能做得好。
同时赵院士还非常鼓励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有些学生往往在试验结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有些气馁,不想和别人交流、展示,可是,如果你不和别人交流,就永远也找不到实验失败的原因。”赵东元说。
赵东元不仅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多次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粉体人(ID:gh_b5722ae03923),赵东元院士:我就是一个造孔之人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