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心血管创新大会(ICI)于12月8日-10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获颁心血管创新终身成就奖。该奖项从2004年起设立,每年授予一名在国际心血管(器械)创新贡献的专家。
2019年12月7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第五届委员会选举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葛均波院士当选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CCCP是经国家卫生部、民政部批准于2006年11月2日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二级机构。成立以来,秉承协会“自律、维权、服务、协调、监督、管理”十二字方针,弘扬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职业道德,致力于加强心血管内科医师队伍建设和行业自律性管理;维护心血管内科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合法权益;加强国内外、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心血管内科医师考核体系,同时对心血管内科医师进行医学终身教育,提高心血管内科医师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019年11月,葛均波院士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医学中心心脏内外科分部及哥伦比亚大学心脏资源中心(Columbia Heart Source)授予Daniel L. Macken客座教授(Daniel L. Macken Visiting Professor)证书。
哥伦比亚大学心脏中心位于美国纽约,历史悠久,是引领全球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领域发展的医学机构之一,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世界心脏病和心外科医学机构排名中连年居全美前4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CUMC),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心外科,心内科分部、哥伦比亚心脏资源中心的总称,以多学科协作、治疗方案的优化和新医疗技术为医疗特色,应用于哥伦比亚心血管项目,以此驱动危重和复杂心血管疾病的创新治疗。其中,心脏内科介入,心脏外科手术以及左心室内手术器械(LVAD)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心衰、心室辅助装置(VAD)和移植项目居地区前列。此次葛院士接受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聘任,标志着其与中国专家、机构在心脏病及心外科医学领域将有更为深入的人才培训、合作交流。
Q:葛院士您曾分享保留一份天真是创新最重要的元素。“天真”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最重要?
葛均波:天真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保持“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保持对“习以为常”的好奇心。天真和好奇有时是孪生兄弟,缺少了天真的性格也许就没有好奇的本能。无数人对苹果落地熟视无睹,只有牛顿有一颗好奇心,才会思索,才会探究,直至最后的“万有引力”的理论。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不等于所有理论、技术是一成不变的,对传统观点保持一种天真的心态,就是一种不受传统理论束缚,不断提出质疑,才有创新的动力。
Q:从一个人创新到搭建平台一群人创新,您平时如此繁忙,为什么要如此注重创新,开展了诸多推动创新的工作?
葛均波:个人医术再精湛、能力再巨大,救治的病人依然有限,而把创新理念和创新成果推广给整个行业,则可以推动行业的进步,可以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因此,我希望能多做点工作激活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的创新潜能,搭建医生创新平台,带动并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进步。
自主创新非常重要,有些人没有眼光,嫌弃自主创新研发时间长,经济效益显现慢,不如拿钱买西方国家的产品进行复制,便宜又省力,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鼓励吸收引进消化再创新,但是必须要有核心技术,否则将永远受制于别人。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协同创新去解决医学领域的技术难题。
Q:未来在创新方面,您还有什么新的设想和规划?
葛均波:这次从以色列回来后,我再次被以色列的创新氛围和精神所震撼。受以色列创新孵化器的创新模式所启发,酝酿已久的“首席创新官(CIO)”首先在心内科启动,CIO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然后寻求解决办法,协助申请专利促进转化。心内科首任CIO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留学的吴轶喆医生,他系统学习了创新方法论,将引导临床医生发现临床中尚未解决的临床需求,并探索、筛选直至最终实现创新解决方案。
孜孜求学意 拳拳赤子心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山东五莲县中至镇的一个小山村。葛均波的医者梦想源自小时后的一次手臂骨折,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在临县的一个中医门诊治好,从此之后少年葛均波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医学梦,他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为患病的人带去阳光,解除病痛。
葛院士年轻时
但当时考大学也不是容易事,葛均波所在中学每年可以考上大学的学子是凤毛麟角。1979年,葛均波幸运地考入青岛医学院。1988年又考入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1990年他又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学习。
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论文就出现在了国外学术期刊上。1993年,他又跟随导师艾伯尔教授来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葛院士在德国求学时期
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也就是那一年,葛均波为国际医学界献上了一份厚礼——他在心肌桥的研究中发现了“半月现象”。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医学领域的瞩目,世界前沿医学领域因此再次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那一年,葛均波才35岁。事业如日中天,他不但被聘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还当选为美国、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但是两年后,他却毅然回国。理由很简单,他想用自己掌握的冠心病手术技术造福中国的百姓。
筚路蓝缕创新路 为谁辛苦窍玲珑
葛均波教授回国后,组织在中山医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
之后,他又成功实施了多项革新技术的“首例”,2005年他首创“逆向导丝技术”,2010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入术,2012年他完成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2013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2014年完成华东首例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等。2018年,完成了世界首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2019年完成亚洲首例异位三尖瓣植入术……
同时,经他研制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打破了国外支架的长期垄断,每年为中国患者节省了12亿元的医疗费用。目前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成果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之后,他马不停蹄,又研制出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独行疾、众行远 带领CCI再次出发
2015年,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在上海成立,这是葛均波院士睿智、胆识及勇气的体现。CCI成立的初衷是通过促进协同创新,让更多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医生手中。
在葛均波院士看来,虽然中国的科学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减少,部分领域从跟跑走向并跑,但是现在整个医疗行业依然比较浮躁。事实上我们在很多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非常缺乏。比如虽然我们已经可以做支架,但是这些支架的制造原材料几乎全部来自国外。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医生创新平台之一,其致力于推动医生的自主创新,并整合社会各创新要素助力医生创新早日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目前创新俱乐部已经组织国内外知名创新研发团队开展专业化、系统化创新培训,为临床医生与专业研发团队搭建互动交流、产品研发和转化平台。目前已有全国各地学员300余人,国内外创新导师80人次,巡回10大城市,申请专利80余项,30余项产品在研,10家初创公司,涌现了一批创新专利和产品,创造潜在市场价值数亿元,该平台极大鼓舞了临床医生的创新热情,推动了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进程。
医院内设立CIO是继葛院士2015年创立医生创新平台(CCI)之后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有助于医生从临床一线发现创新需求,使医生创新有了更专业化的辅导。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D:ZS-Hospital),葛均波院士:保留一份天真是创新最重要的元素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