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懿1933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陈懿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生屏蔽效应的计算。阐明了溶液反应合成非晶态Ni-B粒子的机理,发现了制备Ni-P合金粒子液相反应的自催化本质,改进了溶液沸点附近回流加热的制备方法,提出了有效避开水解作用,获得类金属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学反应方法。近年来,在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晶格氧的活动性与粒子尺寸和催化选择性的关联,低维纳米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进展。专著有《穆斯堡尔谱学基础和应用》等。
1979-1981年美国Wisconsin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校务委员会顾问、校发展委员会顾问、华英文化教育基金南京大学遴选委员会召集人。曾任《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2000-2005)、国际催化协会中国理事(1992-2000)、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95-1998)、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5-200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7-2002);1985-1997期间还历任南京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常务副校长、代校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多相催化、介观化学等研究,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1997年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2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德国、欧洲以及世界专利各一项。
陈懿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合作交流,认为这是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他先后担任了第三、四、五届(1987年,厦门;1989年,日本;1991年,美国)中日美催化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亚洲泛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1997年,韩国)的国际顾问组成员,从1988年起,他是中国在国际催化协会的两位代表之一。1987年他和校内外同志一起组织了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并担任副主席,与会学者近千人,这是当时中国化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会后国际配位化学会主席专门致信邓小平同志表示感谢,并认为这是组织得最成功的会议之一。
1988年,他组织了南京大学和大连化学物理所联合主办的由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主持的面向全国教师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学进展系列报告会.这个报告会随后在物理化学不同领域进行,隔2~3年一次,迄今已承办四次,促进了物理化学领域国际交流,使有关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得到在国内就能有与国际著名学者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陈懿出色的组织能力,流畅的英语和扎实的业务功底使他能应付自如并出色地完成任务。在学术交流中,他曾先后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在日本、美国和韩国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或大会报告,还应邀到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布朗大学、宾州大学等进行访问交流。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著名催化专家和台湾地区学者均曾来函商谈合作事宜。
1959年,陈懿与柳海澄结为伉俪,有子女各一,他们家庭和睦,相濡以沫,子女皆业有所成。他常讲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做一些事,很大程度应该归功于其夫人的关心和无私支持。
陈懿为中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91年起,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所领导的科研组被江苏省教委评为优秀学科梯队;199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他还获国家和省部委学术奖共6项。
参考资料: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