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从农家院走出的科学骄子

来源:宁夏科研资讯      2019-01-20
导读:尚永丰,甘肃通渭县人。198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image.png

尚永丰(1964—),甘肃通渭县人。198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尚永丰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多年来,在Cell、Nature、Science、MolecularCell、Genes & Development、PNAS等发表高影响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近3000。其中2002年发表于Cell的关于雌激素受体转录复合体循环作用于基因启动子的论文被同行认为是经典和代表之作。尚院士曾受邀为Nature Reviews Cancer撰写综述,其研究工作曾获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矢志不渝 勇攀科学高峰

尚永丰一心专注于学术研究,多年来,他长期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提出、验证并从分子机理上诠释了雌激素受体转录起始复合体,为基因转录调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揭示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多个肿瘤相关基因,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对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已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尚永丰坦言:“现实是没得选择的。当时出国时,只能让学校和导师来选自己。”虽然生活中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进行选择,但当机会来临时,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在去美国之前,他觉得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于除法律与商业外的各专业)有点吃力,便下定决心把字典背下来,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到美国后,他发现自己原有的习惯和做法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前沿阵地,经过反思,他最后得出结论:慢慢走是不行的,我必须赶紧赶上。于是,他卯足劲头,把五年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杂志的文章都打印出来,这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文献最后都被他起早贪黑地仔细啃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攻读博士期间,首次阐明了视黄酸及其受体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其博士论文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优秀论文奖。其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两篇,在《Oncogene》上发表论文一篇。在哈佛大学工作期间,尚永丰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真核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并首次提出和证实雌激素受体在激活基因转录时在基因启动子上循环的假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0年的《Cell》上,另外,尚永丰博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对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在乳腺和子宫组织中生物活性特异性的分子机理的研究以及在此研究中对RNA干扰(RNAi)技术的应用,被公认为是开创性的工作,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02年的《Science》上,是该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 。

多年来,尚永丰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35篇,合计影响因子达400.762。高水平SCI论文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信息重要评价体系,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研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对此,尚永丰坦率地说:“科学是无国界的,每个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科研不仅是份工作,更是对自然真理的无畏探索,越是高深、前沿的东西,越有可能发表在高端的刊物上。”

他主持“十五计划”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因表达的调控网络研究”子课题“核受体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人类重要生理活性及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功能基因研究”等。此外,还得到“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及“985”和“211工程”等科研经费资助。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殊荣和奖励。他本人也曾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美国ELILilly公司的“礼来科研成就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尚永丰2004年起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副主编,2007年被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聘为编委,同时是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受邀作大会报告。

务实进取 培养祖国栋梁

如果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美国,尚永丰不甘心;自己在美国专业做得再好,也是给美国人做的,他不服气。本来在美国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强烈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驱使他毅然回到国内,把自己所收获的毫不保留地教授给学生。

回到国内,他说他最得意的事有两件:第一,他还能够延续在国外的高水平研究;第二,他能把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都交流给年轻人。“不管在课前,还是课后,尚老师不光讲授专业知识,同时还为大家讲述做人、做事、做科研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和尚老师相处多年的助手吴歌说。“他讲课很有激情,也善于带动大家的情绪。每逢他的课,教室里的学生都会爆满,连走廊都会被学生占满。”北京大学的学生激动地说。

“尚教授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很是大男人,他的确敢作敢为,但他心思又很细腻,只要看我们一眼,我们的生活和科研状态他都会特别明了。”他的学生不仅爱上了他的课,同样也在实验室中追逐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

“他之所以在科研上取得这么大成就,跟他每天看文献有关系,所以才能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研究。一直以来,他有烦恼时就会坐下来看文献,这样静下来后,一读文献,烦恼也便会被冲掉。”他的同事说。在实验室门口,还贴着他为激励学生阅读文献而打印出来的标语:今天你读文献了吗?

“他对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有特别宏观准确的把握,我们总感到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他。”曾经是他的学生,而今是北京大学副教授的孙露洋说:“他指导我们的论文写作时,切实做到论文无瑕疵。他至少把每篇论文改十几遍,甚至更多遍——连同论文中的插图、引文等,他都要细致地去修改,非常地追求完美。他每改一遍论文,都会让我们看他是怎样改的,告诉我们他的想法。”由于他要求很严谨,所以学生也对科研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并确信: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这个领域中做出成就。

在学生教育方面,他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对每个学生,他都会从头到尾地培养,但同时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他说:“每个学生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他,就要为他和他的家长负责,让他能够得到最好的训练;我对每一位学生都不放弃、更不抛弃。”他鼓励学生做实验时要尽量注意吸收和创造新技术,多尝试几个方向,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的试验也会得到有益的收获。

尚永丰还把他在美国时写的博士论文放在实验室中,以便学生随时翻阅,而学生们也会经常翻阅它们。“他的论文写得很认真而且非常详尽,基础知识特别扎实,甚至有的术语名称的由来,他都会去仔细查阅,直到弄明白为止。”尚永丰的学生这样说。

学生们经常会看到他一个人长时间地在办公室工作,有时为了看学生论文而忽略了吃饭,直到很晚才回家,所以学生都很尊敬、钦佩他。“在科研学术上,他从来不怕遇到困难。他总跟我们说:方法总比困难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认真思考分析,困难总会解决。他就是这样去做一个个课题,鼓励我们从多个方向去论证,要求我们大量地去查阅资料,多个角度去证明论点。”他的同事孙教授说。

尚永丰的语录曾经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句是:“我希望你们这辈子第一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第二能有所作为。”当问及尚永丰对幸福生活的诠释是什么,对有所作为的定义又是什么时,他直言道:“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最要紧的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如果我们确实在一生中发挥了我们最大的潜力,就会死而无憾。所以,年轻人不要安于现状,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要问自己:难道我就这点本事?”这也是他从美国回到祖国,又从北京来到天津的原因——挑战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看看自己能不能当好一个校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时,人的潜力需要现实去鞭策。很长时间以来,尚永丰的家境都很清贫,但是他在精神上却很富有。他一直推荐学生背诵慷慨激越、气贯长虹的《报任安书》,率直质朴、披肝沥胆的《出师表》,气势磅礴、满腔热血的《满江红》,他说人是要有精神的,而这种精神是忠诚、是抱负、是坚持。

母校情深 师恩隽永

“2009年12月4日,我校校友尚永丰荣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消息传来,我校师生无不欢欣鼓舞。近年来备受我校师生关注的尚永丰,以自己的杰出成就为母校赢得了更大的荣誉。”甘肃农业大学的老师回忆说。

这位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年轻学者2009年时只有45岁,是最年轻的两院院士之一。据中国科学院网站资料显示,当时45岁以下的院士也只有4人。

虽然如今已是成就显赫,但尚永丰始终没有忘记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和引他进入科学之门的母校。在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接受《兰州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尚永丰用一口浓浓的乡音说:“我是从甘肃通渭县李店乡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的山里学生,是甘肃的这一方土地培养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70多岁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在很困难的条件下把我养大很不容易,能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为我们家乡感到高兴,也为父母亲感到高兴。今天取得这一点点成绩,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还要感谢家乡人民的关爱和母校——甘肃农业大学对我的培养。”

2016年 5月,值此学校70华诞来临之际,校党委书记张俊宗等学校领导赴天津拜访了尚永丰院士,共忆往昔峥嵘岁月,分享今朝辉煌成就,代表母校送去亲切问候和祝福。期间,尚永丰对母校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新时期的发展思路表示赞赏,对母校的发展深感骄傲和欣喜,并表示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尚永丰深情地回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母校学习的岁月。在武威黄羊镇办学时期,尽管办学条件很艰苦,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老师水平很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正是本科学习期间扎实的基础功底,为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校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畜牧兽医人才的摇篮。

尚永丰院士还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研究期间,与我校杰出校友、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的友情。他说,“我们都很感激母校的培养,永远不会忘记母校的养育之恩。在母校70华诞之际,我们将很高兴再次回到母校怀抱,共叙师生情,共忆当年事,共享母校发展的辉煌!”

原计划来校参加盛典的尚永丰,因为重要事情而未能如愿,但他情系母校的情谊没有改变,为母校发来了贺信。

不忘父母恩 用爱点燃梦想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他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写下:相信未来。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因为艰苦童年留给他的记忆是点滴的美好:从贫瘠的山地上走过,他憧憬着长大后开飞机翱翔于蓝天;母亲把好吃的给他吃,并开心地看着他吃;他把上学时备的干粮分给弟妹,高兴地看着他们吃……很长一段时间,他求学的动力就是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现在有的孩子也这样,想在城里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住。这是让人尊敬的想法。”他真诚地说。

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动力,从小学一年级到最后攻读完博士学位,这漫长的求学道路上的每次考试,他都是全班第一。虽然生来贫穷,但他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淳朴、认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格和顽强的斗志。

无论到哪里,尚永丰都怀揣着父母的教诲和希冀,心系着家乡。他尤爱那满是浓浓乡音的秦腔,那粗犷豪放、高昂激越的曲调经常在他办公室内响起,他深深地陶醉其中。

而今,他也爱上了首都医科大学的师生和校长的职责。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旋律,这种大爱的精神让尚永丰更具人格魅力。“其实人这一辈子很难达到爱一行就干一行,我们好多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但只要用心去干,干出一定成就,就一定会爱。在爱的作用下,再去努力地干。”朴实的言语中道出了尚永丰对自己的信心和鞭策。

参考资料

[1] 微信公众号“宁夏科研资讯”(ID:nxkyzx),【院士风采】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从农家院走出的科学骄子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