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超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一路拐弯,终进了“医药”的道
麦肯锡曾总结中国生物药发展的8个里程碑式节点,其中有5个与俞德超相关。由此可见俞德超在中国生物药领域的超然地位。
但俞德超却不是学生物出身的。从“经济林”专业,到“植物生物”、“分子遗传学”,他一路拐弯,终于在完成加州大学博士后研究后,踏入了医药领域。
当时 ,他因博士后期间在贾滴虫中建立起基因表达系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关注,并接到了哈佛大学的任教邀请。
然而,他拒绝了。20多年后,他笑着告诉写意君:“我没在美国读过书,怎么教书呢?”并坦言,没去哈佛任教,“其实是心虚。”
后来,他去了一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办的“小医药公司”(美国Calydon生物制药公司),并在两年内从实验员做到了副总裁,而且,他既管着“R”(research,研究),也管着“D”(development,开发)。“小公司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所以给了我很好的机会。”在这个公司的经历,让他获得各种经验。
再后来,这个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了,俞德超也因此赚了一点。财务自由的他开始做起了天使投资,“投了很多小项目,大部分死掉了。”
在投资的过程中,他间接听说了中国国内的发展机会。2006年回国,开始创业。其时,他发明的全球首个抗肿瘤溶瘤免疫类药物 “安柯瑞”已经在中国上市。
未来5年4个单抗上市,价格仅进口的一半
俞德超在2011年注册了信达生物,在拿到美国富达投资集团的A轮融资后,于2012年1月1日搬进了装修好的实验室。
“当时想的只是做做抗体生物药,弄几个产品,规模也不用很大。”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生物医药发展之快出乎他的意料,并带来了一波投资热潮,而后,这股热潮也席卷了中国。
随着资本与人才的聚集,信达快速发展起来。历经三轮融资,获得了国内外知名创投基金2.32亿美元的支持,信达建立起一条12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9个,生物类似药3个。目前,已成功递交8项临床试验申请、4个产品进入临床研究、2个新药品种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
2015年,两次和美国礼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个创新药的里程碑付款总金额超过33亿美元,其中首付5600万美元。
这两次合作亦被麦肯锡列为中国生物药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这是国际医药巨头第一次不计成本地买下中国人自主创新的生物药。加上安柯瑞上市与康柏西普直通美国FDA临床III期,中国生物药发展的8个里程碑中,已有5个与俞德超相关,未来还会更多。
俞德超对信达的期待也不再是“弄几个产品”那么简单,如今,他的目标是“信达能变成中国生物药领域受人尊敬的公司。”
而这个目标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信达的愿景——开发出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中国老百姓现在挺可怜的,世界上的好药,比如PD-1抗体,对治疗肿瘤还是有帮助的,但大多数中国人买不着,也买不起。”他估计,信达在未来5年内将有4个单抗上市,而且价格至少比进口的要低50%。届时,他将再配套一些患者援助项目,让更多的中国人用上这些药物。
“土鳖”与“海龟”,一个都不能少
俞德超的团队中有一批人,他们曾与俞德超共事过,后来都随着他来到苏州。“有的同事把原来的房子卖了,有的小孩子刚出生,都就辞了工作跟着我来。”这些人已经成为信达的中流砥柱,“他们懂我。”
一个“懂”字,道尽俞德超与这些老部下的感情,是一种时间沉淀出来的默契。只需要俞德超讲一句话,他们就懂得如何走后面的两三步,同时,因为懂得,他们在受到委屈时候也只有理解的心态,“他们只会在最艰苦的时候,帮助我。”
随着信达的发展壮大,又渐渐地吸收了一群海归。俞德超本身也是个海归,他深知这个群体的优势与劣势:“海归眼界高、见识广、专业强、英语好,深谙国际标准。但海归最大的问题是不接地气。”他表示,自己刚回来的时候也是很不接地气的,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才慢慢地有些改变。
俞德超认为,信达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和”,信达要做得与别人不一样,则“一定要把这两帮人揉在一起”。所以,他重用国内土生土长的优秀人才,同时让海归发挥优势,尤其是与礼来的合作。“礼来的尽职调查前后做了三次,没有这批海归,这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
与创业者分享经验
“任何创业的人,都有一些经验教训。”谈起创业,他总结了一些经验。
选择地点
选择创业地点需要考虑当地的商业氛围,在商业意识较浓的地方往往比较有契约精神;其次,需要观察当地政府官员的作风,支持创业、法制意识强是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选择产品
安柯瑞作为全球首个抗肿瘤溶瘤免疫类药物,“作用机理讲起来很漂亮,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非常好,但它的市场表现很一般。”而且,这种“一般”在他看来是必然的,因为其使用方法的局限(需要肿瘤内注射,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操作)。“一个好药,一定要有好的科学,但好的科学却不一定是好药。”。
选择投资人和合作伙伴
开发药物,找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很重要。中国有很多科学家与投资人最后散伙的案例,是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此外,投资人的眼界,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项目的未来。“眼界要一样,他看不到的东西,你逼着他看,那两个人会不愉快的。”
关于frist-in-class
这是很多做创新药的人所追求的,然而,在俞德超看来不必都去做frist-in-class,中国还没到时候。只要把产品做出特点来,一样可以值很多钱。信达与礼来合作的药物正是如此。
俞德超博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分子遗传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后。发明并成功开发上市两个国家一类新药(安柯瑞和康柏西普)。俞博士先后被评为2013年度“国家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海归人才”、2014年度“创新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15年度“安永企业家”奖、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企业家”。俞博士先后任职于多家美国及国内生物制药公司, 2011年8月创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高质量的生物药。依托产品自主创新,2015年信达生物与美国礼来制药集团达成了两次总金额达33亿美元的全面战略合作,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同写意(ID:tongxieyi),D轮融资2.6亿美元,俞德超的“吸金”之道|写意人物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