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炳权院士说起自己一生的三次选择:中学时代报名参军;大学选择了石油化工专业;将近古稀之年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第一次选择是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第二次选择是对石油化工从不熟悉到熟悉、到喜欢、到热爱,几十年来无怨无悔,第三次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强烈向往之心。其言灼灼,其意切切。
70岁入党
毛炳权头发花白,戴一副小巧、精制的眼镜,很像一位大学里的老教授。令人很难想象,他却是一个与催化剂、冰冷的化学试管、实验室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
1933年11月,毛炳权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祖籍万江街道新和社区邦凹村。在成长道路上,毛炳权经历过幼年的坎坷、青年的幸运、壮年的辛酸与荣耀,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鲜花簇拥下,一个信念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报效祖国”。
七七事变后,日寇从广东沿海登陆并占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生在小康家庭、本应过着幸福童年生活的毛炳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对“亡国奴”的深刻体会,让年幼的毛炳权明白了“祖国”对国人的含义。1945年日本投降,他回到县城读中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毛炳权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一位留学法国归来的老师曾告诉他,化学工业能生产出新中国国防和生产建设必不可少的炸药、化肥等产品,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转瞬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17岁的毛炳权热血沸腾,立志保家卫国,不顾年迈的祖父母劝阻,毅然选择了参军。经过半年的政治学习和新兵训练,小个子的他来到某部队,成为一名文化教员。他曾说:“艰苦而紧张的部队生活,加速了我的成熟,让我懂得珍惜后来在国内外难得的学习机会,勉励我更加勤奋学习和工作。”
1952年夏天,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在板门店谈判,国际形势有所缓和。新中国急需培养大批建设人才,毛炳权服从组织安排,被输送到高等学校读书。他对化学工业有过朦胧的认识,到了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后,开始了他与化学工业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2003年7月1日,将近古稀之年的毛炳权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这是除了参军、学化工专业之外,他为自己的人生作出的第三次选择。“由于我的出身不好,还有因看不惯当时‘左的做法,说话不注意场合,在成都工作时挨批判,后来又看到了一些当官的腐败现象,就不想入党了。当时就想,老老实实给国家作贡献就得了。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人民富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心中又萌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老人的话很朴实,却让人不由对他更心生敬意。2003年7月1日,在毛炳权年近7旬的时候,他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3种催化剂3个国家奖
1971年12月中旬,毛炳权终于与妻子结束了12年的两地生活,被调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现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从事聚丙烯课题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那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十分庆幸又有机会重返技术岗位,但他深深明白:一个成果从研制到形成工业化,至少要近10年的时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10年呢?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20世纪70年代末,毛炳权成功研发络合Ⅱ型催化剂,填补了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的空白,也奠定了中国聚丙烯催化技术基础;80年代中期,毛炳权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型高效聚丙烯催化剂,打破国际垄断,确立了我国世界聚丙烯催化剂强者地位;90年代,毛炳权成功研发球形聚丙烯催化剂,使中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聚丙烯企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带头研制三类催化剂的第一发明人,毛炳权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01年以N催化剂为基础研究有密切关系的“聚丙烯环管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N型催化剂相继获得了中、美、日及欧洲5个国家的专利,并且成功地转让给美国某大石油公司,成为包括欧美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上知名的聚丙烯催化剂品牌。截止到2004年,N型催化剂的技术使用费总计创汇1800万美元。
1995年5月毛炳权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和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4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由香港慈善家创立的“何梁何利奖”旨在表彰我国顶尖科技人才,其中“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励在自然科学某一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成为十几年来中国石化系统第6位获奖者。
喜欢文艺的学界“毛百科”
科学家的严谨周密在平凡生活中也不例外。接触过毛炳权的人,对他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知识渊博,谈论问题总要引经据典、以书为证。在学界,毛炳权有一个雅号“毛百科”。此“毛百科”喜好读书,涉猎广泛,除了看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之外,天文地理或是历史、名人,这些方面的书籍他都爱看。青年时期在成都工学院任教期间,有一次闲聊,有人讲到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先生的出生年月,毛炳权立即说出了一个答案。当日下午,毛炳权即去学校图书馆翻阅俄文版的《大百科全书》。次日的午餐会上,他以书为证,确认宋庆龄先生于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和毛主席为同龄人。
毛炳权除了倾情于自己的专业,他的深邃目光也注视着现实,他就是这样一位“向下看”的科学家。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生产,这是毛炳权一直强调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他曾先后走遍国内东南西北的二三十个工厂,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学习,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化工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毛炳权认为,只要政府严格监管,企业重视治理,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控制,做大化工产业不会加重污染。企业规模越大,越有能力治理污染,同时,延伸产业链也可以降低有害气液体的排放。
(责编:孙展)
参考资料
[1] 新天地 ,毛炳权院士:70岁圆了入党梦,http://www.fx361.com/page/2016/1223/423254.shtml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