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麻生明院士:我愿像徐霞客,在科学世界里写“游记”

来源:金华日报   李艳   2019-03-01
导读:土灶烧饭、漏风的房子…… 这样的生活,现在农村人都已不太常见了,可有一位金华籍院士却非常喜欢这种生活。他不是别人,正是我国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和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麻生明。

今年春节期间,麻生明提前中断与家人的美好假期,一个人生活在故乡——东阳市巍山镇麻家村一间低矮、简陋的平房里,享受了几天“心远地自偏”的惬意时光。

在别人大叹不易的同时,麻生明却在科研之余很享受这种田园生活。

image.png

“这是我的根,我可以把它拆了重建,但这一来,儿时的记忆就没了”

麻家地处东阳、嵊州交界,交通不便,从金华市区出发,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车程。下了高速,还得开半小时左右的乡道,乡道通往村里一公里多的村道,都是泥路,下雨天坑坑洼洼,满脚泥泞。

别人认为这很折腾,而麻生明却很享受山村的宁静。除在国外求学几年外,每年,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回家过春节。其间,雷打不动关邮箱,“与世隔绝一周”。“以往,腊月廿九就来了,一直要在家待在正月初七。今年,正月初七村里有修家谱活动,邀请我参加,所以我就掉了个,和家人在海南过年,正月初五才回来。”

当天,金华市科协主席汪希燕、党组书记李天标,东阳市科协党组书记程国伟一行,专程上门拜访慰问。

这天,正是“与世隔绝”解禁的日子,5:00麻生明就起床,一口气处理了一星期积累的250多份邮件。

听说汪希燕一行7:30就从金华出发了,从嵊州绕了一大圈,麻生明很是过意不去,熟门熟路地介绍:“来麻家有两条路,从象岗进来,不是香港,大象的象,山岗的岗,爬一个顶下来就到了,更近。”

眼前的麻生明穿着一件敞开的浅棕色棉衣,露出了里面V字形毛衣和白色条纹衬衫,活脱脱一邻家大叔形象。如果没人介绍,谁都不会把他与院士这个称号联系在一起。

一行人在门口就开始“追星”,争相与麻生明合影。一根晒衣竹竿横在头顶上方,有人提出不好看,换个地方。麻生明摆摆手,说:“只要你们不在乎,我不在乎。”

image.png

image.png

“一季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门楣上的大红春联烘托了浓浓的新春气氛。房间很小,五、六个人一站就腾挪不开了。汪希燕敬献的鲜花,麻生明找不到地方,只好放到楼梯上。就是这样一个逼仄、拥挤的老宅,麻生明却住得“乐不思归”。

“这是我的根,有老家的味道、父母的影子、儿时的记忆 。可以把它拆了重建,那样会更宽敞、气派,但这一来,儿时的记忆就没了。”

image.png

早已去世的父母遗照挂在老房子醒目的位置,他们一如生前,慈爱地欢迎儿子的归来。麻生明也在父母的微笑和注视下,享受居家的惬意.

上世纪的农家衣柜里挂了一些麻生明和家人换洗的衣服,衣柜门已不容易关紧,他在外面用一条凳子顶着;楼梯下原来的猪圈位置,早就被填平了,放了冰箱,紧挨着冰箱的,是比较现代化的卫生间;紧贴着卫生间的,就是厨房,这几天麻生明自己生火做饭,解决一日三餐;木板床紧挨着窗户,一块薄薄的随意拉着的花布就是窗帘,风从缝隙可以刮进来,夏天比较凉爽,冬天会让不习惯的人直打哆嗦。

“没有空调,晚上睡觉不会冷吗?”

麻生明笑笑,打开外面的铁箱——4公斤、5公斤、6公斤,满满一箱的棉絮,“冷了就加盖棉被,这就是我们御寒的法宝”……

回家第二天参加初中同学会

麻家村不大,100来户四五百人。麻生明,从小山村走出,靠着勤奋和努力,一步步问鼎院士桂冠。

1982年,麻生明毕业于巍山中学,1990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博士学位,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美国Purdue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麻生明是教育部第五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现在还兼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13届-至今的OMCOS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当时从村里到巍山步行得三个半小时,上高中时,我每周回家拿米、拿霉干菜。只有高考那几天例外,为了让我好好复习,妈妈送米送菜到学校。”麻生明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母亲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父亲也只有小学毕业。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麻生明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

程国伟和麻生明是高一同班同学。“那时候分地区招生,是巍山中学最辉煌的时候。学校共两个年级10个班1000来名学生,1班、2班为快班,我们应届生在1班;2班比我们大两三岁,读过五七高中再考到巍山中学来的。”程国伟回忆,麻生明读书很用功,很有韧劲和拼劲。下课都很少出去玩,一天到晚在看书,难题做不出来,真的就不吃饭不睡觉。高一时,麻生明的理科就比较好。高二分班,麻生明读理科,程国伟读文科,两人才分开。

当天,两人在一起忆青葱岁月时,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大惊喜。“以往只知道和麻生明同年同月生,因为我的生日5月29日,心想麻生明肯定比我大,没想到居然是1965年5月29日同年同月同一天!”

麻生明对同学感情很深。正月初五回家,他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第二天正月初六的初中同学会。“很多人都已经不认识了。主持人在介绍时,特别突出谁是院士,谁是老板,我一听赶紧叫停。”

麻生明为人低调,从不认为自己当院士有多了不起,也从不觉得每次回家就是荣归故里。他动情地说:“都是同学,说这些,没意思。同学会大家能够快快乐乐地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聊,回忆以前就行了。惦记这些东西,谁都会不舒服。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在生活,有些人运气好一点,有些人坚持一些,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而已。但只要不是特别坏,每个人都生而平等,都是一样的。”

麻生明的一番肺腑之言,让在场所有的人动容。

做科研领域的徐霞客,不断探索、跋涉

“金属有机化学可以通俗地说,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不高也不宜控制,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可控催化性能。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金属催化,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什么叫联烯?联烯是干什么用的?

“化学里面有类分子叫联烯,我做了20多年,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我们做的这块,世界上做的人不多。很多人认为这类东西没用,它们的合成很复杂,我们慢慢地在证明它们有用。就像一块地,你要把地面清理好了,才能“招商引资”。这些年,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高效地合成出来。这项工作做好后以后,就像这块地清理好了了, 基础设施做好了,有人就可以进来了。”麻生明透露,早在1875年就有人提到联烯,但一直认为不稳定,合成方法也冗长。2009年以前,他们一直在利用他人发展的合成方法开展研究工作;2009年以后,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高效方法,申请了专利,正在做推广。

麻生明把自己的学科形象地比喻为“一门手艺”。“我们学的理论和我们掌握的实验技术,就像一个木匠学会了怎么做家具。比如一张床,很快就能做出来,但我们希望拿我们的技术,做一件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要创新,努力开拓新领域,但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做我们这一行,肯定不能一天到晚喊我们很厉害。有的时候,我们十年都磨不了一剑。为什么说打造一件不存在的家具,因为科学强调创新。你可能做了半天,什么也没有。做科研,需要耐心和毅力。化学研究一般时间都很长,它需要被大家证明有用,但有用并不是你说有用就有用, 要经过大家的使用,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我们的理想是希望大学有机化学教课书里能出现联烯这一章,里面有我们重要的贡献。”

记者问:“到目前为止,您的研究是书架多还是货架多?”

麻生明谦虚地说:“我的感觉书架还没达到,但我有信心把它做到。这些年,我们有了一些的突破。如果以100来衡量,我们解决了30%-35%,还有60%多没有解决,这60%多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我不知道。也许能解决,也许不能解决。”麻生明举了一个例子。“我的美国老师2010年因‘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获诺贝尔化学奖。事实上,他的这个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来了,但经过40年才被人证明他的这个反应很有用,才获诺贝尔奖。我的美国老师是幸运的,有些人钻研了一辈子,没有成功。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享受了钻研的过程。”

麻生明很喜欢徐霞客。“做科研和徐霞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差不多,我愿像徐霞客一样,在科学世界里写‘游记’。我到过某个领域看到了什么,以科学论文的形式记下来,为后人做些参考。比如你写成游记,黄山开发成景区,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游览,就相当于你的科学技术被人用上了。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作为科研工作者肯定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待着,我们得去找新的景区,开发新的风景,不断探索、跋涉。”

有机化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化学家们在玻璃瓶中制造了非凡的化学“作品”,人类以食品、化妆品、医学、高级材料等形式获益。麻生明愿意在非凡的化学世界里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在他看来,“化学之美”胜过名山大川,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只要奋斗者有路可走,社会就有活力

麻生明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双科院士”。2008年11月,麻生明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据了解,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10日,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为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的倡议下创建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科学组织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的,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医学、社会和经济学等10大领域,他们均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每年增选新院士40名左右。

“一般只有本国科学院院士才能资格被提名,每年选一次。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提供资金,帮助第三世界的人做些项目、讲课,以此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麻生明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

谁能想到,当年考上杭州大学,才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如今却满世界飞,麻生明为山区的孩子树立了很好的励志榜样。

“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吃红薯丝是常事,但只要有书读,就不觉得苦。改革开放,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到美国留学,也没觉得美国特别特别的好,所以就毅然回来了。社会上不少人寄希望于找关系,动辄谁谁通过关系解决了什么问题,就想着走‘捷径’,为此抱怨不断。现在的社会提供了很多不用走后门的机会,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争取呢?”

麻生明经常和学生开玩笑:“社会有没有后门?有,肯定存在。这就好比爸爸妈妈智力好一些,他们的孩子肯定聪明一点。但你不能说,为了确保公平,大家都同一个父亲或母亲,这可能吗?肯定不可能!人本来就有差别,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只要通过奋斗,哪怕生活在底层的人,也有上升的通路,这个时代阶层就没有固化, 就是伟大的, 充满活力的。”

麻生明寄语广大有志青年,“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这也正是激励他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的座右铭。

image.png

当天下午,麻生明抽时间应邀访问了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天一早,麻生明就要从杭州乘8:20的飞机飞北京,有人提议麻生明当天住杭州。麻生明不假思索地说:“我想在东阳再住一天。” 在他看来东阳的气氛中睡得更舒坦。

临走前,麻生明执意送到村口。一路上,他都在主动和村民打招呼问好。村民一张张充满敬意的笑脸,让走在麻生明旁边的汪希燕一行,个个感觉都沾了光。

雨后的群山满目苍翠,云雾缭绕,恍如仙境。麻生明说,自己在工作中不顺了,感到烦了,就会想着回到这片生养自己的小山村,“就像有魔力,不管再烦躁,来了就能很快静下来”。

每年春节,在这方老宅过着田园生活的麻生明让人心生敬意。正是这份超然的气质——仰望星空、心无旁鹜、勇于创新,与脚踏实地、甘于寂寞, 以游刃有余的心态,推动麻生明一步步奋勇前行……


参考资料:

[1]金华日报,李艳,麻生明院士:我愿像徐霞客,在科学世界里写“游记”,https://www.sohu.com/a/298448758_674720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