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奖项评选结果揭晓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1-09-17
导读:按照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高分子科学创新奖”、“高分子青年学者奖”的实施条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于2021年第三季度,开展了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奖项的评选活动。

按照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高分子科学创新奖”、“高分子青年学者奖”的实施条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于2021年第三季度,开展了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奖项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如下:

 

一、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一名)

孙俊奇  教授

吉林大学

获奖文章:

基于聚合物复合物的自修复与可修复聚合物材料

高分子学报,2020,8,791-803。

个人简介:

孙俊奇,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2-1996年就读吉林大学化学系,并获得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2001年于吉林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技术物理系进行了1年的博士联合培养。2002年-2003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9月受聘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受聘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入选2015年度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2018年度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2003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并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7年)和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9年)。2020年担任美国化学会Langmuir 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具有修复、循环利用与降解性能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

 

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五名)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下设“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

1.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一名)

李志波 教授

青岛科技大学

获奖文章:

有机磷腈碱催化环内酯开环聚合制备可降解聚酯研究进展

高分子学报,2020,8,777−790。

个人简介:

李志波,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然后在UCLA生物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2015年到青岛科技大学工作至今。2012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5年获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团队领军人才支持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获批“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0余篇。目前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和Polymer Chemistry副主编;任第30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第30届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主要从事可降解高分子的可控合成、结构与性质表征以及相关应用研究。

 

2.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四名)

顾军渭

西北工业大学

获奖文章:

Thermally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Epoxy Composites by Synchronously Incorporating Si-sol Functionalized Glass Fibers and Boron Nitride Fillers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20,7,730-739.

个人简介:

顾军渭,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2~201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士,材料学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加入西北工业大学。主要从事导热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发展了基于液晶基元、多重氢键和拓扑结构设计合成本征高导热高分子基体的新策略;开发了“原位聚合-静电纺丝-高温模压”法等制备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方法;提出并建立了各向异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热模型和经验方程,开发了表征界面热障及其界面处声子散射的新方法。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6)、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学术奖励。

 

陈昶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获奖文章:

A Phenol-containing α-Diimine Ligand for Nickel- and Palladium-Catalyzed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9,10,974-980

个人简介:

陈昶乐,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2005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2010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2011年7月起在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担任Scientist II,2013年初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陈昶乐博士已在Nat. Rev. Chem.,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上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其中43项授权。陈昶乐博士于2012年入选“国家杰出人才计划”,于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于2016年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International Lea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以及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2019年获得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产业发展“新锐创新奖”,入选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代言人(镍元素) ,于2020年获得IUPAC Young Polymer Scientist Award;于2020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彭慧胜

复旦大学

获奖文章:

One-step Production of Continuous Supercapacitor Fibers for a Flexible Power Textil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9,8,737-743.

个人简介:

彭慧胜,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他1999年获得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美国Tulane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回到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系工作至今。他主要在高分子纤维器件领域开展研究,在Natur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出版了2部关于高分子纤维器件的专著;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79项,其中36项实现了转让转化;与一批中外企业合作,开发出系列纤维器件方向产品。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许华平

清华大学

获奖文章:

含硫/硒动态共价键强弱的测定

高分子学报,2020,2,205-213.

个人简介:

许华平,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本科和博士均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导师为张希院士。2004年至2005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交流学习一年。2006年至2008年在荷兰Twente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2014年起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11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起担任美国化学会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副主编。主要从事动态响应含硒/碲高分子的研究。

 

三、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九名)

雷霆

北京大学

获奖文章:

共轭高分子的多级组装

高分子学报,2019, 50(1), 1-12.

个人简介:

雷霆,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08年和2013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3月加入北京大学担任课题组长开展科研工作。自独立工作以来,主要致力于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和柔性器件的研究,通过发展新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材料,实现了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在有机热电器件和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为发展高性能柔性生物电子器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方法。曾获得菁青化学新锐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等。

 

胡蓉蓉

华南理工大学

获奖文章: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ctive Hyperbranched Poly(tetrahydro -pyrimidine)s Synthesized from Multicomponent Tandem Polymer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9, 37(4), 428-436.

个人简介:

胡蓉蓉,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任研究助理;2014年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开展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高分子合成方法学研究,通过结合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发展了系列多组分聚合新反应,并合成了系列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开发了炔的多组分聚合,合成了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富含杂原子的聚合物;提出了多组分串联聚合策略,高效构筑了序列可控高分子和聚芳杂环等;发展了单质硫的无催化多组分聚合,实现室温下从工业硫磺向含硫功能高分子的一步转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资助,任Polymer Chemistry期刊副主编,获201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王占华

四川大学

获奖文章:

含双重动态键的可重加工及室温自修复聚氨酯弹性体

高分子学报,2019, 50(5), 527-534.

个人简介:

王占华,四川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2011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分别取得本科和博士学位,2012年-2016在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克莱门森大学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7月加入四川大学任副研究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发现了基于伯胺的脲键在大分子网络中的动态特征并发展了系列可自修复、重加工、降解回收的热固性聚脲及其复合材料。入选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特聘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四川大学百人计划学者,博士论文提名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张先宏

北京化工大学

获奖文章:

Preparation of Ultra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vinyl chloride) with Submicrometer Particles via 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9, 37(7), 646-653.

个人简介:

张先宏,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2018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师资博士后研究工作。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应用开发,通过新型单体的结构设计与功能集成,进行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制备与性能调控。发展的氯乙烯沉淀聚合技术,为开发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聚氯乙烯系列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淑萌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获奖文章:

基于咔唑和3,3′-二甲基二苯醚共聚物主链的红光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高分子学报,2019, 50(7), 685-694.

个人简介:

王淑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0年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有机高分子印刷显示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开发,发展了主链扭曲结构和主链非共轭结构两类高分子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构建策略,开发出多层结构器件、无额外能量损失器件和激基复合物主体器件等高性能溶液加工器件结构,实现了高分子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外量子效率以及溶液加工器件功率效率的突破。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成梦娇

北京化工大学

获奖文章:

精准宏观超分子组装

高分子学报,2020, 51(6), 598-608.

个人简介:

成梦娇,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和2015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25人/年)资助后,赴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精准宏观超分子组装的研究,面向高性能超分子材料的制备,提出了人工智能辅助的自纠错策略,解决了全自动精准组装的难题;发展了引力/斥力协同策略,实现了平行大规模精准组装;提出了磁场/超分子作用协同策略,实现了高精度组装,制备了高强高韧材料。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资助。任Supramolecular Materials期刊编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鲍雨

西南交通大学

获奖文章:

聚乙二醇生物相容性与结合水关系的单分子力谱研究

高分子学报,2020, 51(7), 754-761.

个人简介:

鲍雨,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科和博士分别于2010年与201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2017年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随后加入西南交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单分子纳米力学,一直以来致力于以高分子主链本征弹性为基准,量化分子结构、键接方式、外界环境等因素对高分子单链力学行为的影响。从单分子层面解析了高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合理设计和改性高分子提供了新思路。

 

翟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获奖文章:

Thermal Expansion Behavior of Poly(amide-imide) Films with Ultrahigh Tensile Strength and Ultralow CT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20, 38(7), 748-758.

个人简介:

翟磊,男,1985年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7年于中海油研究总院任高级工程师、项目高级主管,201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极端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工作. 主要从事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围绕柔性显示、电子、微电子、航空航天等应用需求与技术挑战,先后开展了透明、介电、膨胀、导热、粘接等功能性聚酰亚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建立了系统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制备工艺以及聚集态结构的调控规律,发展了聚酰亚胺溶液低黏化与低温酰亚胺化新方法.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合作致力于专利成果的转化及技术产业化。

 

李乙文

四川大学

获奖文章:

Ultrasmall Nanoparticle ROS Scavengers Based on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20, 38(11), 1149-1156.

个人简介:

李乙文,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和美国阿克伦大学(2013)获得本科与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四川大学开始独立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人造黑色素材料和多酚功能材料的基础与转化研究,通过发展新的材料化学策略将黑色素的部分性能进行了有效提升,使之能在部分工业场景下逐步取代传统高黑度材料,自主设计并在川投产了首条黑色素材料生产线(10吨/年)。担任中国青年科协理事会理事,以及Giant, Chin. Chem. Lett.,《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两刊)等杂志的(青年)编委。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