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强调,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基础研究力量的强弱,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学与技术整体的水平与地位,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核心支撑能力和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但主要问题不外乎: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会导致新技术革命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认识不清;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基础研究经费的列支项目不合理;真正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的人员队伍力量还较不足以及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原始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创新发展模式是全局性的,在政策上、机构上、行政上是全局性范畴的创新。然而,国际竞争的真正核心体现在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才能破解我们面临的一些困局。只有把科技实力提升了,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我们才能够摆脱“卡脖子”。在创新竞争方面,核心还是基础研究的创新。
现在谈到基础研究,全社会并不缺乏共识,但要警惕实用主义倾向。有些人一讲到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就希望在短短几年中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基础研究,并未把握基础研究的客观规律。要搞好基础研究,就不能太功利化,要抛弃基础研究会立竿见影带来经济效益的幻想,摒弃短期和功利化的评价方式。要从政府到各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提供宽松环境,鼓励具有变革性创新的学术思想,以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创新性和潜在价值等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基础研究都是“广种薄收”。基础研究不仅能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还在孕育着未来技术,但不是马上就能解决当前的“卡脖子”的工程,相反,它可能会为2035年我们国家催生一批原创性的技术,能够成为我们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能够让全社会将认识和行动上统一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下,统一在党中央的文件精神下,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支持基础研究,是我们在制定具体战术方针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遵循基础研究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国家作为主体更应长期、稳定和有质量地支持和财政投入基础研究,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期,越要咬紧牙关,不减少投入,并同时充分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因为基础研究不仅仅是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技术奠定科学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而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也要合理规划和安排自主性创新研究计划的财政,持之以恒地选择和支持一批“奇思妙想”的原始创新科研项目,放手科研一线人员“天马行空”地开展基础科学问题项目的研究,引导科技界树立创新自信,鼓励支持原创性研究和首创精神。
基础研究是未来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只有坚持今天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才会赢得明天的知识经济,才会彻底摆脱某些方面被“卡脖子”的困境。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662/84845.htm
王梅祥,1960年9月生,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9年7月和1992年3月分获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科院化学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 博士生导师(1998)。2009年5月来清华大学工作,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2000年4月~2004年2月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1997年至2007年从事生物催化反应研究,建立和发展了腈的对映选择性转化反应合成手性羧酸及衍生物的方法。本世纪初开始致力于新型大环与超分子化学研究,建立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结构和性能特色的冠芳烃和杂杯芳烃的大环与主-客体化学体系,为分子识别与组装提供了新的基元,并阐明了阴离子-π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强度、结构特征及阴离子-π作用的协同性,推动阴离子-π非共价相互作用成为分子识别和组装新的驱动力。同时,探究了高价芳基铜的结构与反应,丰富和发展了有机铜化学的内容。近10年中,致力探索锯齿型环带烃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物性研究,提出了“跨湾构桥”创新合成策略,突破了锯齿型环带烃分子的合成难点,为锯齿形碳纳米结构分子更为可控和精准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先后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第三届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创造奖金奖,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