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3月5日 /美通社/ -- 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已居世界各国之首,高达1.4亿[1].[3],患病率也不断攀升,已达12.8%[1]。其中2型糖尿病占大多数,其中仅有16.5%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2]。在3月5日召开的“高达标、益掌控、定益新时代”媒体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要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目标,除降糖外,还要关注血糖平稳,降糖安全,实现“高质量达标“。近日上市的诺和益®(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改善血糖控制[3],将助力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高质量血糖达标。
血糖波动害处大,“高质量达标“是控糖关键
100年前,胰岛素的发现让糖尿病从不治之症变为可控的疾病。100年间,降糖药物经历了长足发展,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仍然面对很多挑战,从患者自身来看,胰岛分泌能力差、血糖脆性高、随着病程延长伴随并发症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治疗的难度;从治疗方案来看,需要有效降糖的同时兼顾低血糖风险小等安全性问题。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频繁、过度的血糖波动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危害更为严重,会持续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能造成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4]。
因此,血糖控制高达标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第一要务,尽早控制血糖达标,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母义明教授强调,对于实际治疗中口服降糖药与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糖管理需要实现真正的“高质量达标”-- 血糖控制达标、血糖控制平稳、血糖控制安全(低血糖风险低和避免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近90%,增效减副,获国内外指南一致肯定
近日上市的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 GLP-1RA 注射液诺和益®,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多个糖尿病指南的肯定,成为糖尿病治疗重要选择。权威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胰岛素使用剂量相同或更低的情况下,降糖效果优于基础胰岛素,并且能减少低血糖风险,避免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5]。诺和益®之所以能达到“增效减副”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和GLP-1两种成分的互补作用机制,多靶调节,直击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一天一次有效控制全天血糖[9]。
为进一步验证诺和益®在中国人群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国也开展了DUALⅠ&Ⅱ中国研究,结果证实这一药物可显著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兼具低血糖风险低和体重获益[6]。此外,诺和益® 使用预填充的注射笔,一天一次,不受进餐影响,不仅降低空腹血糖,还能覆盖全天各餐餐后血糖,为患者带来简便且高质量的个体化控糖解决方案。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诺和诺德秉承百年初心,创新不止步。诺和益® 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 受体激动剂注射液,它的上市是诺和诺德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性创新,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医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承诺。未来,我们创新与合作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惠及更多中国糖尿病患者,帮助他们实现疾病预防、早诊、早治、有效控制,全力践行改变中国糖尿病和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承诺,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目标的实现。”
诺和益®
诺和益®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注射液,由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组成[7]。诺和益® 采用重组DNA技术,利用酿酒酵母制成,每剂量单位含1单位德谷胰岛素和0.036 mg利拉鲁肽[4]。两种主要组分通过机制互补发挥作用,一天一次有效控制全天血糖[8]。让医生和患者对于血糖管理更有信心[9]。诺和益®可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最好是每天的同一时间)注射,且不受进餐影响[4] 。
关于诺和诺德
诺和诺德公司成立于1923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总部位于丹麦。我们的使命是驱动改变,携手战胜糖尿病和其它严重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症、罕见血液疾病、内分泌紊乱等。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引领科研突破,扩大公司药物可及性,并致力于预防及最终治愈疾病。诺和诺德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4.78万名员工,向全球约17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诺和诺德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novonordisk.com.cn
[1] Yongze L, et al. BMJ.2020 Apr 28;369m997 |
[2] Wang L, et al. JAMA. 2021, 326(24):2498-2506 |
[3]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说明书 |
[4] IDF Diabetes Atlas 2021. |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315-408. |
[6] Pei Y,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23(12): 2687-2696. |
[7] Gough S, et al. Expert Rev Endocrinol Metab. 2016 Jan 2;11(1):7-19. |
[8] Østergaard L, et al.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2017 Jun;10(6):621-632. |
[9] Miller 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Dec;21(12):2643-2650. |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