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专访朱美芳院士: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责任

来源:中国纺织      2022-06-30
导读:四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高质量发展”+2025年”+“化纤强国”,这样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实在很难不让人兴奋。因此,《指导意见》一经发布便成为了整个化纤、乃至纺织行业关注的焦点。本刊记者也在文件发布后的第一时间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从纤维材料的科研角度剖析了《指导意见》对中国纤维材料产业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她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个人观点。

对于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领域耕耘研究了近40年的一位科研领军者来说,能够见证中国化纤工业的崛起无疑是毕生的心愿。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十四五’末全面建成化纤强国”,这无疑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朱美芳告诉记者:“那天,我是从媒体上看到《指导意见》发布的消息,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兴奋,但同时也更觉责任重大。”

image.png

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提高高端产品的占比

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主题词是“高质量发展”,对此朱美芳表示:“这是中国化纤工业经过70年的发展,积累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追溯我国合成纤维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起步,到1998年我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合成纤维产量超过460万吨,且品种丰富,涵盖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氨纶等大类,不仅解决了纺织用原料单一且不足的问题,更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随后,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合成纤维行业,特别是聚酯行业,一大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民企如恒逸、荣盛、桐昆、三房巷、恒力、新凤鸣、盛虹等纷纷壮大,再之后行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纤维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向交通、新能源、环保、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等领域拓展。今天,化学纤维早已经超越大众印象中的纺织用原料,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朱美芳告诉记者:“记得早在2015年开亚洲化纤会议的时候,亚洲的化纤产量就已经占到了世界的90%,而其中主要来自中国。今天我们谈高质量发展是在数量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提出的新发展方向,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数量是质量的保证和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累积,高质量其实也无从谈起。”

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辩证的。

“数量与质量本身并不矛盾。从材料的角度来讲,今天我们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其实关键的重点是要提高高端产品的占比。比如,以碳纤维为代表的一系列高精尖纤维材料的产量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相关领域的应用需求,我们还需要继续增加产量来满足需求,对于这类纤维材料的发展应该强调的是,质量与数量并重。”朱美芳说道。

image.png


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加强可持续性的研究

朱美芳是1982年开始进入东华大学学习化学纤维专业,之后一直在材料学领域深耕,颇有建树。她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化纤产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在现阶段深度参与产业从大到强的升级发展,在朱美芳看来: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一个必须高度关注的前提,那就是产业的可持续性。

“我认为产业谈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涉及到可持续性的问题,如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都无法保障,那何谈高质量呢?”朱美芳的这一观点无疑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对于中国化纤工业来说,在从化纤大国走向化纤强国的过程中,完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已是行业共识,但对于“可持续性”的深入思考与布局似乎还欠火候。

朱美芳表示:“我认为我们需要从科研的角度加大力度布局以下四个领域的研究:前瞻性基础理论研究,高端材料的核心技术,关键战略性材料的自给率以及低碳绿色产品技术。”

作为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朱美芳近年来带领实验室团队一直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纤维与智能材料、绿色纤维与健康材料、前沿纤维与杂化材料等颇具前瞻性的领域进行布局和钻研,未来也将继续坚持这些研究方向。但朱美芳表示,仅仅由高校完成这些工作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进来。

在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对此朱美芳表示:“我认为,这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更是必须的。如果有可能还应该继续提高。”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研发能力是比较强的,尤其在汽车、精密机床、工业设备、机器人以及电子零部件、材料等领域,日本企业拥有明显优势。早在1984年,日本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就大力强调基础研究,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研究。而那时,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今天,中国化纤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赛道,研发经费就仿佛是提供动力的燃料,只有不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行业、企业才能够一直在这条赛道上驰骋,最终到达目的地。

朱美芳告诉记者,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几十年中,参与了多个产学研项目,期间强烈的感受到中国化纤企业对于研发的重视度逐年提升:“每隔十年,我们的企业研发能力都会有一个明显的飞跃”。朱美芳说道,“尤其是这五年,中国化纤的头部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带头布局一些非常具有前瞻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对于原始创新、基础理论研究也越发重视。恒逸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朱美芳说道。

朱美芳告诉记者,恒逸集团已经与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的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恒逸-高校石化联合实验室,并在海宁建设了研发大楼、中试基地。除此之外,恒逸集团还成立了恒逸研究院,致力于绿色化学品及先进材料研发,积极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并主动担起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投放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主体责任,加速技术成果落地。据悉在“十四五”期间,恒逸集团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敢于进入研发“无人区”,为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些“探路者”的贡献。

image.png

头部企业对研发创新领域的重视,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这不单单是一家企业行业责任的彰显,更关乎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实现原始创新的突破

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参考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里勾勒了2035年的一个大致轮廓——“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显然是更值得期待的一幅蓝图。

朱美芳提了一个问题:“尽管早在1998年,我们化学纤维的产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今天更是毋庸置疑的化纤大国,行业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还是非常足的。但,每一个化纤人有没有想过,现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类化纤产品最初的发明人是谁?”

从合成纤维的发展史来看,几乎所有具有优质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都是在欧美诞生的。1935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将己二胺与己二酸进行缩合,得到了尼龙661941PET在英国诞生,这种聚合物可通过熔体纺丝制得性能优良的纤维,1953年美国实现了PET纤维的大规模生产。这些发明人依靠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合成纤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因此,从材料学研究的角度来讲,其实我们的危机感是非常强的。”朱美芳说得中肯且真诚。“我经常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事们讲这个问题,今后能不能有新的纤维品种出现,有性能更优异的、更物美价廉的高分子合成物的出现造福人类,而这样的全新品种的发明地,它的发明人,我们都希望能够在中国。面向未来,我觉得这是我们高校的一个很大的责任,也是我们整个产业科研工作者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最后,朱美芳发自肺腑地如此说道。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CYHEbM431sgPtXV-81hCJg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