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我国科学家在埃博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央广网      2016-01-19
导读: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烈性病毒。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1月1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Receptor Niemann-PickC1(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王寒,施一,宋健,齐建勋是该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院士为本文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福院士研究团队在实验室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共导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数接近11000人。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发,中国政府派出首批62名工作人员组成首批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出征塞拉利昂,高福院士受命任中国CDC实验室检测队前方工作组副组长,主要负责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外联等工作,工作期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On the ground in Sierra Leone”(行走在塞拉利昂大地上)的现场工作纪实文章,并随后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埃博拉病毒基因进化重大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研究团队

高福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前不久,我们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人TIM分子不与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结合病毒囊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分子来促进病毒感染。这个成果以“埃博拉病毒入侵:人TIM分子的结构与结合PS的分子基础”为题发表在我国顶级期刊《科学通报》上,同时被该杂志收录为2015年第35期的封面文章。

高福院士说,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团队进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进入细胞后在内吞体里发生的入侵机制,率先解析了NPC1分子的腔内结构域C的三维结构。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人们能够针对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剂,来阻断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过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激活态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C结合后,会发生构象变化,使得糖蛋白的融合肽更容易暴露出来,插入内吞体膜上,从而启动膜融合过程。

来源|央广网 编辑|化学加

官微 化学加 2016-1-15同时发出

投稿合作邮箱:cs@huaxuejia.cn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