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重组DNA先驱、诺奖得主保罗·伯格去世,他奠定了遗传工程、转基因的发展基础

来源:深究科学      2023-02-27
导读:2023年2月15日,诺奖得主保罗·伯格(Paul Berg)在斯坦福校园(Stanford University)的家中告别了自己的家人,也告别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科研事业,与世长辞,享年96岁。他是第一个将一种生物的DNA移植到另一种生物的人,可以说,伯格是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被称为“重组DNA之父”。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基因财富。如今,化作了星空一点,依旧引领着基础科学以及生物技术产业不断前行。


图片源自onwardstate.com

齐珂帆 | 撰文

叶水送 | 责编

“他的去世,对科学界、斯坦福医学院以及我们这些称他为同事和朋友的幸运儿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院长、医学博士劳埃德·迈纳(Lloyd Minor)在保罗·伯格去世后说道。

2月15日,美国生物化学家保罗·伯格去世。他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耕耘50余年,作出了诸多杰出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组DNA之父”——伯格的传奇人生,感受科学的魅力,领略这位科学家的卓越风采以及他对生物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01


前奏:从布鲁克林到斯坦福大学

1926年,伯格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从小,他便展现出了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初中时代,小保罗曾经对《微生物猎人》、《箭匠》爱不释手,他的科研梦从那时便已经在内心生根发芽。

14岁时,保罗跳级进入林肯高中,在那里他遇见了人生中的启蒙伯乐苏菲·沃尔夫(Sophie Wolfe)。她总是抛给学生们富有创意的问题和项目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案,这大大培养了保罗的好奇心。


1943年,伯格高中毕业,渴望参战。那一年,17岁的他报名了海军。然而,在军校征召的等待期间,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科学研究。

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化学课程,在那里他还进行了一些飞行前训练,既充实了头脑,又强健了体魄。

毕业后,伯格改变了原本想要从事制药行业的打算,决心继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探索。于是他又在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攻读了博士学位。


图片源自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伯格的博士研究也为他日后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基础。当时,他解决了生物化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证明了维生素B12和叶酸如何使动物合成蛋氨酸。这项工作也促使他继续接受酶学方面的培训,帮助他研究代谢化学。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哥本哈根的细胞生理学研究所工作了一年。

1953—1954年,伯格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的实验室里度过。而后,伯格继续留在华盛顿大学,1956年被任命为助理教授。

1959年时,他来到了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在此进行了诸多重要研究,也为日后夺得诺贝尔奖奠定道路。

02


主旋律:首次人工合成DNA,与桑格分享诺奖

前奏总是漫长,但只有历经等待,攒足酝酿,主旋律才会分外精彩,震撼人心。对于伯格的科研生涯来说,便是如此。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伯格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生物学家长期研究的细菌病毒(“噬菌体”)以及感染哺乳动物细胞的肿瘤病毒之间可能存在相似性这一问题上。

为了发现病毒是否可以用于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调控,他花了一年的休假时间在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雷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1975年的诺奖得主)实验室学习细胞培养方法。杜尔贝科当时已经知道特定的病毒可以感染细胞,并使其癌变,进而诱导细胞表达状态的改变。

这一点对伯格有非常大的启发,等他回到斯坦福大学,便一头扎进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当中。他开始思考是否有可能将外源基因插入病毒,从而使病毒成为携带新基因进入新细胞的载体。

1971年至1972年,他开发的用于拼接两个DNA分子的技术——一个来自肿瘤病毒,另一个来自携带大肠杆菌基因的质粒——这标志着重组DNA技术的开始。


图片源自The Washington Post

1980年,伯格凭借在rDNA领域的杰出表现,与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 Sanger)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和拉斯克奖。


值得一提的是,伯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名勇敢的为自由而战的斗士。他一直竭力为科学自由奔走呼号。

他曾公开谈论政府限制干细胞研究资金的规定,并在2004年推动了加州71号提案,该提案创建了加州再生医学研究所。该机构以30亿美元启动,是加州干细胞研究的主要资助者,也是其他州资助干细胞研究的典范。

伯格提倡科学家应更多地参与讨论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议题中去。他认为,不受政府限制的研究自由属于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权。

伯格还曾联合其他诺贝尔奖得主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指责布什政府引用错误的科学来支持政策决定,为维护科学的独立性做出了重大努力。

03


尾声:余音不绝,重组DNA技术影响深远

伯格虽已不在,但他所做出的成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影响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重组DNA技术引领了生物技术初创公司的新时代,也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源自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首先,重组DNA技术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人体遗传信息,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次,重组DNA技术能够运用到转基因工程中,培育转基因动植物,研发出更加优质的品种。可以说,没有这项技术,就没有日后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转基因农作物。

另外,科学家们还需要利用重组DNA技术来进行基因治疗,通过弥补基因缺陷使患者重获新生。

最后,重组DNA技术在研发药物、疫苗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图片源自Wikipedia

简而言之,当下重组DNA技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伯格当年构建的第一个重组DNA。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

参考资料

1.Nobel Prize winner and recombinant DNA pioneer Paul Berg dies|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23/02/nobel-paul-berg-obit.html?ref=upstract.com

2.https://kmatkerala.in/father-of-genetic-engineering/

3.https://profiles.nlm.nih.gov/spotlight/cd/feature/biographical-overview

4.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historical-profile/paul-berg#:~:text=berg-large-or_profile2.jpg.%20Paul%20Berg%20opening%20a%20jar%20under%20a,and%20he%20continued%20to%20influence%20federal%20policy%20

来源:深究科学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