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每天早早到达实验室,直到深夜才离开,他的日历里没有工作日、节假日、寒暑假之分;他酷爱化学,从高中到大学,从硕士到博士,从博士后到现在,化学始终是他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他在有机合成和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领域深耕17年,科研成绩斐然;他是80后,却早已成为青岛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他是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杰青,被诸多光环、成绩包围却依然冷静自如。他说:“化学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在反反复复中获取突破,找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就是获评学校第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的吕健教授。
始于兴趣,萌发科研梦
吕健对化学的兴趣始于初中。那时候,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理念的影响下,年仅十几岁的他喜欢上了化学课、化学实验,成绩优异。刚上高中,听闻有高年级的学长因为竞赛成绩优秀被保送至满意的大学,他便有了尝试参加竞赛的想法。
高中三年,他在保证高中课业的同时,自学完成了大学的化学课程,在化学学科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吕健获得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被保送至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
在南开大学从本科到博士,一待就是9年。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吕健在增进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深受南开大学浓郁科研氛围的感染,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努力的习惯。“那时到了夜晚,大楼里经常是灯火通明,凌晨两三点回到宿舍是很正常的事。”吕老师表示,科研就是这样,要有长时间的投入,才可能会有成果。所以,在天赋面前,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2009年,吕健顺利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从硕士到博士,仅仅用了5年时间。毕业时,他手握13篇科研论文,其中第一作者7篇。紧接着,吕健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程津培院士和罗三中研究员。在化学所的这10年,吕健继续从事有机合成和不对称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曾经努力的“少年”也更加努力在化学所挥洒汗水、贡献青春、传递能量,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他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培育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Green. Chem.,Org. Lett.,Chem. Commun.,Chem. Eur. J.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勇于尝试,加盟新专业
2018年11月,吕健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正式加入我校化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人。
入职之后,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高洪涛教授找到吕老师谈话。他说:“科研在高校必不可少,但教学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希望能把你在科研上长期积累的经验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没有过多的犹豫与思考,吕健一口答应了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后,他为本科生教授有机合成、分子专业实验、论文写作等课程,为博士生讲授前沿导论课。为了上好这几门课,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不断修改和丰富PPT,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最新的文献、数据、反应穿插其中。虽然承担的课程数量和课时量都不算太多,但已经远远超过学校对科研教授规定的课时量。
身为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带头人,吕健认为,分子专业与传统化学专业不同,课程设置也应该不同,应该包括能源化学、量子力学、新能源器件、绿色化学、纳米催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课程。为此,他邀请了邢军、周忠敏、詹天荣等年轻教授加入教学团队,共同为新专业的教学工作努力。课程之外,该专业也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为此吕老师亲自带队带领同学们在京博控股实习3个月。2020年,他们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鼓励交叉、适应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学校化学“双一流”学科的学科基础,聚集新化学、新化工、新药、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基本化学问题,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前沿”的原则编写了分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2021年,吕老师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11班的班主任。谈起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的生活状况,他说:“同学们虽然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但是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他定期召开班会,时刻关注同学们有意或者无意间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引导同学们由“小家”融入班级“大家”,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到有的同学生活困难,他也协助同学申请困难补助。此外,吕老师也邀请有志科研的同学尽早进入实验室,班级中已有7名同学先后进入吕老师实验室学习。“能为同学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很开心。”吕健如是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专业的首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超80%,其中有10名学生进入复旦、南开、南京大学等985名校。
2022年,疫情来袭,恰逢此时学校要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吕老师也愈发忙碌起来。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将“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功更名为“能源化学”专业,并于2023年开始招生。吕老师先后获得校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称号。
坚守初心,当好领路人
从硕士到博士,从学生到老师,吕健已经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了将近20年。一路走来,转变的是身份、角色,不变的是对科研的专注、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科研路上的努力和坚持。
他最熟悉的地方是位于四方校区的办公室、实验室,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只要没课,他总是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直到晚上10点之后才会离开。科研已然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却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希望以这样严谨、认真、努力的科研态度身体力行地引导同学们。
他注重培养同学们对待科研专注、认真的精神。对新加入课题组的同学,他发放《有机人名反应》《物理有机》两本书作为工具书,并每周固定时间开小组会,结合最新的反应深入讨论看法、进展。入组后,从研究方向、阅读文献,到实验过程、数据获取,再到撰写数据报告、发表文章的全过程,他全部亲力亲为帮助同学们尽快熟悉并掌握,期待他们在全过程指导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规范。2021级化学专业的王满博士说:“吕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他一直在实验室,我们每天交流进展,随时讨论问题,无论哪个环节都可以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
吕健还十分关注同学们的生活和成长。因为拥有20多年的科研经历,他深知科研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压力大、进展慢等问题,需要及时加以引导才能走出误区。因此,他时常关注同学们的想法,鼓励大家多沟通、多分享感悟与想法,倡导大家以看电影、跑步等方式调整心情后再次出发。
吕老师常常和学生说:“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国家特别重视科研、也大力发展基础研究的一个很好的阶段,赶上了好时代,一定不要辜负。”对于未来,吕健心中充满憧憬和期待,他将继续在有机化学领域不断尝试、深耕细琢,用行动诠释化学的真意。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976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