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陈卫华教授团队在高电压低成本钠离子电池铁基正极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Bridging multiscale interfaces for developing ionically conductive high-voltage iron sulfate-containing sodium-based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s”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继雨和硕士研究生颜永亮,通讯作者为陈卫华教授。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
当前,成本低、安全性好的钠离子电池成为规模储能领域最具潜力的电池体系之一,其中,资源丰度高的聚阴离子型硫酸铁钠是其重要的正极材料候选。然而,该材料缓慢的动力学及在高电压下较差的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严重阻碍了其应用。对此,陈卫华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多尺度界面工程调控高电压铁基硫酸盐材料,全尺度构建连续钠离子传输通道。所制备的正极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持久的可循环性(5700周65%)。此外,该正极材料与硫化亚铁负极材料所组装的全铁硫基钠离子电池有望实现电池的一体化回收。
该工作采用简易的方法合成了低成本、高电压的钠离子电池铁基正极材料,并对其体相和表面离子传输动力学和物理机制给与了讨论和理论模型建立,不仅对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具有理论指导借鉴价值,还有助于推动低成本钠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的开发及应用。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和郑州大学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384-7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