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周峰:在科研路上——获“青年化学奖”偶感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4-01-22
导读:2023年,正值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这是中国化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40年来,已产生362位获奖者。为庆祝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特别企划了“化学青春在路上”专题分享,将陆续推出获奖人与青年化学奖相关的故事及感言。期待这些分享能为更多正在化学科研之路前行的青年人带来启迪与共鸣。

在科研路上

——获“青年化学奖”偶感

作者:周峰


2011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


距离获得“青年化学奖”已一年半时光,领奖时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全国化学界老前辈和青年化学家齐聚成都,在众目关注下领奖那一刻仍然历历在目。今日再提笔,当时当日之喜悦已弥散消失,唯有近十多年的科研生涯恍如昨日,不够长,却也已不短,不由思绪万千,却不知何处起言。

伍尔夫说,“天堂就是持续不断的、毫无倦意的阅读”,而我希望,持续不断的、毫无倦意的科研,就是我的天堂。那么,我算不算是热爱科研?这个问题很少去想,今日扪心自问,我才意识到,原来,想起科研,就像想起自己的祖国、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自己的爱人、想起自己的孩子那样,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一个来取代它,哪怕它有时不够完美,有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早已成为我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无可替代。如果哪天我没有追踪最新的科研进展,没有跟学生讨论实验进度和想法,没有走进过实验室,没有到办公桌前坐下来,我一定会空落落。习惯培育着我,我浇灌着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在无声无息的“自组装”里看得见色彩,当我在无边无际的“减阻降噪”里听不见声音,当我在变幻莫测的水珠“滚动”里“润湿”过思维,当我在形形色色的“软物质”里触摸到坚强,我就知道,我,原来一直在天堂里漫步徜徉。

来到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之前,我一直不曾想过,科研会成为我的生命依托和长久归宿。如今,回想十多年前那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我,又该如何感激化物所、如何感激导师对我的辛勤培育呢?化物所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我研究思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和保障,而融洽的科研氛围则引导我在开放的学术讨论里积极思考,不断成长。真正将我引入科研之门的是我的导师刘维民先生,引导、启发、不厌其烦。最让我受益终生的是导师为人的正直和宽厚,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很多。生命的际遇真是难以捉摸,我不能去想,如果没有来到化物所,如果没有遇到刘老师,今天的我会在哪里,我只能说,对于我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生命的际遇,我充满感激并弥足珍惜。

就像珍惜我在兰州度过的十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我,你在兰州,大西北,荒凉又偏僻,会不会觉得苦?我常常不知如何回答,只是笑,偶尔调侃说,兰州是金城,兰州有宽宽的黄河横穿,有“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有“一清二白”的拉面,有甜到牙倒的白兰瓜,有慈爱的黄河母亲雕塑,有历史的沉淀,还有《读者》,怎么会苦?更想到老一辈科学家置身于大漠戈壁几十年,默默奉献,那才是苦。他们的信念又是什么呢?正如邓稼先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写到这里,我又觉得邓稼先及老一辈为国奉献的科学家们,他们挚爱自己的祖国,挚爱自己的事业,一心埋头科研,鞠躬尽瘁,又怎么顾得上身处何地苦不苦?而我们这一辈,在科研条件如此优越的今天,除了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叫苦?

“青年化学奖”的获得是在国家层面上对自己的认可,更是对自己今后工作的鞭策。“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研道路本来就漫长又不平坦,但是,自从我选择了这条路就不曾后悔,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就是我此时此刻所思想,今生今世将所为。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