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单原子催化!张涛院士、李亚栋院士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来源:化学加网      2024-08-16
导读:8月16日,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揭晓2024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张涛院士、李亚栋院士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邓宏魁教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孙斌勇院士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image.png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16日公布2024年获奖名单。邓宏魁因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张涛李亚栋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孙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涛、李亚栋,表彰他们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化学工业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催化是当今化工产业的核心科技。开发高效催化剂和相应可行的合成方法是化学及化工学科最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固相金属催化剂,通常是纳米颗粒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为了开发金属原子利用率最优且催化位点及模式均一的异相金属催化剂,自上世纪60年代起,探索将金属分散于载体表面以单个金属原子为异相催化中心的催化剂开发就时有文献报道,但是该领域一直未得到发展。究其原因,缺乏简易可行、广泛适用的单原子异相催化剂制备以及科学表征方法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张涛、李隽和刘景月于2011年报道了铂(Pt)以孤立金属单原子状态镶嵌于氧化铁(FeOx)中的异相催化剂。这项研究建立了以单原子铂为活性催化位点的简单易行的固相催化剂的合成与鉴定,并展示了该催化剂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张涛和合作者将此类催化剂所促成的催化功能命名为“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 SAC)”。他们继而展示了“单原子催化”可延伸至多种金属、载体和催化反应。这项里程碑式的原创性研究触发了“单原子催化”的爆发式发展,使其迅速成长为活跃的新兴催化研究领域。


李亚栋和合作者们系统性地开发了可设计、可控且具有普适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可提供形貌和络合环境确定的单原子催化剂。这些方法促成了具有高载量中心金属和均一微观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大规模合成,为此类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这些方法被广泛用于具有各种功能的催化剂合成,从而推动了单原子催化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张涛和李亚栋的开创性工作为认知异相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开启了一道门,也为在原子精度上调控固相催化剂提供了有效途径。他们所引领的单原子催化研究已成为异相催化最前沿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促使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学品绿色环保又高效节能的工业化生产,从而显示了单原子催化助力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 Nat. Chem. 2011, 3, 634-641.

[2] Nat. Rev. Chem., 2018, 2, 65-81.

[3]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0800–10805.

[4] Chem. Rev. 2020, 120, 11900–11955.


00630gc2ly1hspiwisg74j30v91ibgxg.jpg

张涛,男,汉族,196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历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副组长、组长、室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曾兼任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2月至2017年2月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16年12月至202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长期从事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我石油化工等领域,三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从事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生物质催化转化、单原子催化和纳米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所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纤维素一步法催化转化制乙二醇的新反应(Angew.Chem.Int.Edit.,2008,47,8510–8513);
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的概念(Nature Chemistry,2011,3,634 - 641);近期有关单原子催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化学工程新闻(C&EN)评选为2016年度化学化工领域“十大科研成果(Top Research)”。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四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两百余件。
曾任或者现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Mössbauer Effect Data Center主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PhyChem、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和Industry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编委或者顾问编委,《催化学报》共同主编。
曾获中国科学院“参加载人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中国催化青年奖,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2018年获首届“中国科学材料·创新奖”,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23年获“亚太催化成就奖”和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24年获首届唐敖庆化学奖。

00630gc2ly1hspiw75ih9j30v91ib7ev.jpg

李亚栋,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22年6月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入选首批清华大学“百人”;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现担任学术期刊《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主编、《Science Bulletin》化学执行主编。

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目前致力于挑战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以期实现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探索实现催化新反应,解决催化剂均相催化异相化实验室与工业化技术难题。在国际学术期刊包括Science, Nature(及其子刊),JACS, Angew Chem,PRL, Adv Mater., Nano Letters 等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他引超10万次。已培养出近百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拔尖人才。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

(三)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历届获奖人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35位获奖者,获得了国内外科学界和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可。他们分别是:

 

生命科学奖

卢煜明(Yuk-Ming Dennis Lo)、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邵峰、张亭栋、王振义、袁国勇(Kwok-Yung Yuen)、裴伟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李文辉、柴继杰、周俭民

 

物质科学奖

薛其坤、潘建伟、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王贻芳、陆锦标(Kam-Biu Luk)、卢柯(未领奖)、张杰、杨学明、赵忠贤、陈仙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林本坚(Burn J. Lin)、王小云、彭实戈、施敏(Simon Sze)、莫毅明(Ngaiming Mok)、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