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截至目前,学院共有25个项目获得资助,包括面上项目15项(申请55项,资助率27.3%)、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申请24项,资助率37.5%)、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申请1项,资助率100%),创造了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的历史新高。
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学院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坚持有统筹、有目标、有规划地开展各项工作,从组织动员、选题论证、申报书撰写与完善、分学科邀请专家开展多轮预评审和精准辅导、形式审查等工作严格把关,切实提高了基金申报数量,有效提升了申报质量,成效明显,跑出了“加速度”。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超前谋划、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从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稳定申报数量、提升项目质量、争取重大重点项目以及提高在研项目研究质量方面入手,持续做好2025年度基金申报的全流程服务保障,争取再创佳绩,为早日实现我校“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贡献学院力量。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1957年学校创建的化学纤维及塑料专业,是我国首批开展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工程塑料应用研究室就建在我校。先后历经材料系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普通化学专业、化学工程系、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等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化学、化工以及高分子材料等学科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多个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化学与化工学院依托学校三航、材料、机械等优势工科,瞄准国家军民重大需求,努力建设以化学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为引领、以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的理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学科特色鲜明
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与我校特色优势工科群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智能与功能高分子、功能有机分子、清洁能源与催化、选择性识别与分离科学等特色学科方向。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点。设有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工工程与工艺等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物理化学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化学学科2011年进入ESI前1%,2023年排名1.551‰。建有特种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市功能有机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高分子吸附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有超常条件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211”“985”“双一流”等建设的支持下,学院建成了拥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院级共享测试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平台支撑。
师资实力雄厚
依托学校“翱翔人才工程”、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平台,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48人,工程技术人员13人。国家级人才7人,省部级人才入选者20人次,省部级团队2个。
数据截止至2023年3月15日
育人成果丰硕
学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先后培养一大批创新领军人才,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研究生近500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人。近五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0篇,校优秀硕士论文10篇。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及体育比赛,年均获奖20余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学生参与科普视频制作,惠及大众;创作的《“硼”然心动》等科普文章在《化学教育》等期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星星火环保志愿者协会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毕业生传承“扎根西部、服务国防”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有超过50%的硕博毕业生扎根西部科教事业,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致力于尖端科技研发,攻坚克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工业、电子集团等国防军工重点企业就职,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青春。
科研成绩突出
学院秉承“依托学校优势工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理工融合,军民融合’”的宗旨,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点型号等国家级项目120余项,累计到款近3亿元。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隐身、兆瓦级风电叶片用泡沫耐温性、核工业某同位素分离等难题,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国防重点型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件。近五年,在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1200余篇。
国际合作广泛深入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联合办学、公派留学、短期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学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合作。目前已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开展联合办学,2019年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电子学双硕士学位授予权。联合ATRP发明人K. Matyjaszewski等16名国际知名学者,共建西安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院等平台。2020年,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签订了《前沿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协议。联合创办Eng. Sci等国际期刊,组建中国复材学会导热复材专委会等4个专业学会/协会,70多人次担任重要学术兼职。每年多名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学院的资助下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进行访学或参加寒暑期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将紧抓基础学科大发展机遇,继续以学术为导向,以建设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为目标,力争在“培育创新人才、引育高端人才、引领原始创新、拓展国际合作、促进理工融合”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学院。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