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向好奇心致敬的菠萝科学奖

来源:化学加      2018-03-21
导读:诺贝尔奖的颁发每年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摘得诺奖桂冠也意味着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迄今已超过百年历史,1991年“搞笑诺贝尔奖”横空出世,每年9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会揭晓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获奖研究。其实少有人知道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有趣奖项——菠萝科学奖,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该奖项并盘点历年获奖的化学研究成果。

【一】菠萝科学奖介绍

菠萝科学奖(Pineapple Science Award)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科技媒体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和公益科普活动,致力于通过广泛征集科学领域内“好笑而严肃”的研究成果,向大众传播科学的有趣一面,普及科学知识,鼓励科学精神,其口号宗旨是“向好奇心致敬”。首届菠萝科学奖于2012年4月7日颁发,此后每年一度的颁奖典礼都在浙江省科技馆大厅举行,具体举办时间为4月的第二个周六。

【二】奖项设置与嘉宾

菠萝科学奖同时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奖项设置分为常规奖项和特殊奖项。每年特别邀请来的嘉宾也都是货真价实的诺贝尔奖得主,自2012年首次设立奖项以来,这些特邀嘉宾包括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Barry J. Marshall、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orge Fitzgerald Smoot等。

奖项设置及标准

【三】历年化学奖大盘点

第一届(2012年)获奖研究成果:瓦罐鸡汤主要滋味物质研究

瓦罐汤美味可口、老少咸宜并且营养价值丰富,江西南昌地区的瓦罐汤更是全国闻名。很多“吃货”都觉得瓦罐鸡汤比普通鸡汤更加鲜美却说不出其中原因。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黄文博士和学生何小峰等人率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瓦罐在熬汤的时候受热更加均匀,能保证内部环境相对平稳,因而鲜味物质如核苷酸和谷氨酸等较其他烹饪方法降解地更少。

第二届(2013年)获奖研究成果:公鹦鹉腚尖上的求偶利器

这个研究怎么看都像是医学生物类的,但它的的确确获得了化学奖。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多种多样,例如孔雀开屏就是通过传递行为信息进行求偶的,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类是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如性外激素。鸟类是否存在性外激素在2010年之前并未有确切证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团队以虎皮鹦鹉为研究对象,证实公鹦鹉“腚尖”上的尾脂腺可以分泌主要成分为醇的性外激素。组委会当时给出的颁奖词也是颇有意思:一个爱好不明的课题小组,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研究虎皮鹦鹉的某部位,发现并分离出了虎皮鹦鹉界的古龙香水,给整个生物学界极大启发!现正在征集无痔无疮男性志愿者做同类型研究,有意者请联系我们报名。

第三届(2014年)获奖研究成果:果蝇的择偶偏好

学过高中生物的人对果蝇都不会陌生,美国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对果蝇也有极大的兴趣。他继承和发展了孟德尔以豌豆杂交实验为基础的遗传理论,通过对黑腹果蝇遗传突变的研究,首次确认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并确定了多个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也因此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时间来到21世纪,果蝇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仍然不减当年,同济大学薛雷团队发现无论雌果蝇的年龄多大,雄果蝇都会选择与其交配。当把一只雄果蝇和两只年龄不同的雌果蝇放在一起时,雄果蝇就会优先选择年轻的雌果蝇。这大概是所有雄性动物(算上男人)的本能,因为科学家曾经在不同年龄层的男性中进行调查。发现从20多岁到60多岁的男人,都偏爱比自己年轻的女人。显然,这一研究成果会令很多女性感到不满。

第四届(2015年)获奖研究成果:章鱼胺决定饥饿后是否觅食

你肯定想不到,这次获奖的团队又是“玩”果蝇的。觅食在大家看来似乎也是生物的本能,然而觅食行为是否由身体的某一部分控制以及是否有着生物化学基础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浙江大学王立铭团队研究果蝇的觅食行为后发现一种名为章鱼胺的神经信号分子可能对果蝇的觅食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遗传学方法阻断果蝇体内章鱼胺的合成之后,即使果蝇已经饥肠辘辘,也会像饱腹一样“懒懒散散”,神奇般地不再觅食,哪怕饿死,但是对于送到嘴边的食物它们还是不会拒绝的。原来不只是人才知道好吃与懒做,果蝇也不例外。

第五届(2016年)获奖研究成果:航天员的体味研究

获得第五届化学奖的研究人员似乎对宇航员身上的味道情有独钟,宇航员们身着酷炫的航天服在太空里遨游,那他们闻起来是什么味呢?北京化工大学的祁欣等人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合作,在一个模拟的航天器乘员舱内,志愿者们穿上一种特制的气密性服装(下图),然后收集呼出的气体、皮肤挥发出的气体和汗液进行分析。借助现代仪器分析工具,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的分析,祁欣等人发现了包括烃类、醇类、酮类、酸类、含氮化合物等在内的16种化合物。人体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是航天舱室中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搞清楚这些污染物是什么、有多少,能为日后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多加一道安全阀。

第六届(2017年)获奖研究成果:五千年前的国产啤酒

前段时间央视非常火爆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河南博物院那一期介绍了国宝“云纹铜禁”,这件器物名字中的“禁”字为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据此不难看出中国酒的文化和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你肯定想不到早在五千年前咱们老祖宗就掌握了酿制啤酒技术。斯坦福大学中国考古项目组俞霖洁等人在陕西米家崖找到了五千年前中国人就酿制出啤酒的证据,并利用科学手段通过陶罐底部的淀粉颗粒和啤酒石推测出了酿酒的配方。在菠萝科学奖组委会与大会合作伙伴一起努力下他们成功还原了这款国产佳酿,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亲口品尝一下。

【四】结语

以上就是菠萝科学奖历年化学获奖成果了,菠萝科学奖把晦涩难懂的科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出来,寓教于乐,唤起了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让公众了解科学的同时也让科学走入大众。下个月第七届菠萝科学奖又要揭晓,究竟哪些新颖的成果会获奖呢,欢迎大家届时关注,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预测。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