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开讲啦》|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院士:教育应该让人看见未来

来源:CCTV1开讲啦(ID:CCTV1kaijiangla)      2019-07-02
导读:CCTV1《开讲啦》特别策划“我们的大学”系列节目,6月22日的开讲嘉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他将带领大家走近南国这所被誉为“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华南理工大学。高松刚刚踏进华工七个月,作为新晋校长,他是如何一步步了解华工的:在节目中高松校长分享了他眼中的华工和他感受到的华工精神;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和企业家的摇篮,华工未来应该如何确立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究竟是什么?这位新晋校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

华工吾校,伟人遗芳。

前贤创业,后人图强;

崛起南国,培育栋梁。


这段校歌歌词挺美吧,一个短片带你认识下华南理工大学和校长高松!

高松,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籍贯安徽省泗县,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81年至1985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生;1985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1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1988年至今,先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助教,讲师(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9),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1995至1997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访问研究;1998年至1999年,作为求槎学者,在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2006年和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历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2000年4月—2002年5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2002年5月—2006年5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2006年6月—2010年11月),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2006年8月—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今)。2012年6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教务长。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018年4月至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教务长。2016年5月至今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10月至今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教育应该让人看见未来
演讲者:高松

image.png


主动学习,你的未来会更加精彩。

大家都知道上海的世博会有个中国馆吗?这个中国馆大家知道是谁设计的吗?是我们学校一个建筑大师也是一个工程院的院士,何镜堂院士和他的团队设计的。实际上我们建筑设计院,他们这个团队设计了很多标志性的建筑,全国可能有三百多所学校的校园是这个学校设计的。


image.png

何镜堂院士▲



这个学校之前对我来说也是特别陌生的,因为我第一次跨入这个学校的大门也就是去年10月11号,但是我去之前也还是对这所学校做了一些了解,为什么我们的校徽上有一个1934呢?我第一次进这个校园,他们带我说要看文学院和法学院,我说法学院不是在大学城吗?他说不是讲我们现在的法学院,是说我们在校园里头实际上是有中山大学,1934年的几个典型的院落式的这种岭南风格的建筑,红墙绿瓦的这样的一个四个院子,一个是文学院,一个是法学院,还有理学院和工学院,这个是1934年,但是它前面还有很长的历史。



image.png


如果再早去追溯,应该追溯到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甲工,这个甲工它实际上是1918年成立的,所以说我们学校的办学历史实际上是有了一百年,所以去年十月份入职之后就赶上办学一百年,正好也是七七、七八级的他们入学四十年。当中有一件事实际上对我也是触动比较大,就是当时七七级无线电系号称“超级班”,那两届的学生涌现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为什么他们七七、七八级会有这么多杰出的人物涌现呢?那届的学生就是特别用功学习,他们晚上11点熄灯,但是他们还是想接着再看书、学习,他们就去五山买了电线电灯,从学校的路灯接到他们的宿舍,通俗的说法是他们晚上偷电在学习,这种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呢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这些人他们意识到,就是说这种学习的重要,他们刻苦奋发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创造他们未来的这种成就我想最最重要的。


image.png


教育实际上是给人一副有光的眼镜,可以看到他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从这出发,就是说大学它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大家有没有想过就是我们大学,它最最核心的使命是什么?蔡元培校长在百年前就说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你这个老师自身要有学问,学问做得好,这还不够,还要有激发学生去热爱学问的这样的能力。所以对于大学来说,怎么样启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任的校长叫罗明燏,他是一个海陆空的设计专家,包括中山纪念堂也是他设计的还有很多的桥梁。他说人生不是一支点燃的蜡烛,而是你暂时拿着的一个点燃的火炬,你要把它明亮燃烧并且要传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大学它实际上跟其他的社会的机构、组织不一样的地方,实际上它是为未来而存在的。教育实际上是给人一副有光的眼镜,可以看到他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提供给我们学生的。


image.png

罗明燏先生▲

当然一所大学是不是卓越是不是伟大,我们要看这个大学它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它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主要是思想的和学术的,当然它可以有直接的贡献,但是我想这个大学它最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的贡献。这种间接的贡献实际上是通过这些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为未来培养有创造性的人,这个是它的核心使命,但是我们大学的教育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我们是用以前的一些知识来教给我们的学生,是希望他们用这些知识,他能够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所以对于研究型大学它的培养目标,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的这样的要求,如果目标是定位是创造性的引领未来的人才的培养,那么我们就又会问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引领未来?他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我有一个概括,有一个公式就是说创造力,它实际上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image.png


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统一起来造就你的创造力。

一个是学习力,学习力是讲的他能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他知道怎么去学习,实际上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从课程当中去学习。我自己比如说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的课程的要求是你除了化学的课你只需要选一门文科的课程,我选的是中国哲学史,但是我后来翻到我当时的听讲座的笔记,一年多的时间我大概听了三十多次讲座,这三十多次讲座,这个领域是从科技史到文艺复兴、到电影、到园林艺术雕塑、现代宇宙学、西方科学哲学、音乐等等,就是说基本上当时能够去听的,可能一周有时候都去好几次,应该说我的知识面的拓展或者我的通识的这种宽度,这种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外的去听讲座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你处处留心皆学问。

第二点就是思想力,理工科的好多的课程它有很多teamwork(团队协作),要完成一个project(项目)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好多人好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的,而通过这种teamwork(团队协作)它可以培养你依据事实去思考、去做判断的这种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说我们理工科的这些课程,它有这种通识教育的、人文教育的这种价值,关键是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它怎么样去挖掘这种价值,改进我们这些课程的教学,就是说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而且通过这样一个知识的学习,能够发展这样一些一般性的能力。


image.png


第三点,还有一个就是说行动。对于工程来说你有实践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虽然我是去年第一次跨入华工,但是我在三十多年前,实际上还是在广州待过一段时间,我在念硕士期间前后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是在广州珠江冶炼厂,一个工厂,在做稀土分离的放大,在学校做这种工艺设计以及仿真这个模拟,主要是在计算机上,然后到工厂主要是做把这些东西给它实现。最开始都是很正常,每天也就检测一下几个点看看这个正不正常,槽子的状态,各个元素的分布,但是中间有一段时间是碰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就是说混合稀土的料液,就是氯化稀土进到槽子之后,它那个槽子一团浆糊。碰到这个事实际上原来我们是没预想到的,面对这样的事你怎么去解决,以前不知道怎么处理,文献也没有现成的答案,那怎么办?你就动手去做实验去找一些可能的办法,最终做了应该也有好几个星期的实验,还算比较幸运,我们最终是找到了一种破乳剂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image.png


我到了华南理工大学之后,也发现星期六工程师就是从华南理工大学开始的。八十年代,我们的很多企业对于技术人才还是非常匮乏的,当时华南理工大学的很多老师周六就骑车到企业去帮他们解决这些技术问题,这实际上就形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它的产学研做得非常强、非常好的一个传统,它的一个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在产学研方面的这样一些优势,实际上可能突出地反映在全国获奖的这种专利。华南理工大学有一位院士是华工的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一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第一个院士叫瞿金平院士,他是做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他有一个专利获金奖就是用这种流变拉伸的这种原理去设计的一种高分子加工的装置。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比较清楚,就是说广东潮汕牛肉丸大家有没有吃过?这个牛肉丸它不是切出来,不是剁的馅,它是拿铁锤砸的肉,砸碎了,你吃牛肉丸它弹性特别大,他的金奖实际上就是用这种挤压流变的原理,前几年也在广东得到了应用。从2009年到现在十年,华南理工大学获得的国家的专利奖是有三十项左右吧,这个在全国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们讲是需要这三方面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


image.png


何为“三创型人才”?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华南理工大学它在产学研合作这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反过头来,又对它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在1999年就提出了三创型人才培养,三创就是创新、创业、创造,这种三创型的人才培养在华南理工大学它是相当普遍的,就是几乎所有的院系,它叫一院一赛,每一个学院它都至少有一个大赛。举一个例子就是说像他们有一个华南虎战队,全国有个大学生机甲大师大赛,他们连续两年获得大赛的冠军,他们这个团队不仅仅是某一个学院的,是做机器人的,但是它是来自机械、自动化、电子各个学院的,他们这个团队的学生,没到毕业就被各个单位抢走了,而这个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也为广州市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image.png


说到我们学生的就业实际上也是值得一提的,我们是全国高校就业率最高的,高到什么样程度?2018年是99.63%,所以华南理工大学又被称为是工程师的摇篮和企业家的摇篮,这个是基于它深厚的研究的基础,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就是这种研究支撑了我们这种三创型人才的这种培养。

昨天呢这个学校也刚发布了我们的新工科F计划,就是说以这个培养面向未来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这些基本能力的三创型的工科的领军人才。我们未来规划了十个新工科的学院,这些新的学院和专业更多的都是一些跨学科的,跟现在的我们的未来的一些产业是密切结合的,比如说我们今年秋天就要开学的就有四个学院,一个是智能制造学院,一个是分子科学与工程,这个是偏先进材料方面的,还有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还有微电子,包括我们在智能制造里面也新设了机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在这些新的专业,我们是希望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基础,特别是数学方面的基础,再一个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地推动跨学科的学习,能够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师资提供最好的课程,来帮助激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来创造未来。


看高校长演讲片段,请戳这↓↓↓


本期完整节目:http://tv.cntv.cn/video/VSET100173543987/781c9f8e4e0044ee9781f4c47dd412ad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