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爱国敬业院士倾情献上教学生涯最后一堂课:沈寅初院士讲述腈水合酶的研发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2019-11-18
导读:11月12日,华东理工大学“通海讲堂”和“俊棠论坛”再一次联袂在奉贤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曾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沈寅初先生带来了精彩报告——“腈水合酶的研究开发”,近20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沈寅初与华理及生物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渊源深厚,1997年当选为院士之前,就已是华理客座教授和校长顾问。因此,他决定把自己60多年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堂课奉献给华东理工大学。

  

    作为浙江工业大学前校长,沈寅初刚到浙工大时,谢绝了学校给的所有津贴和补助,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研究基地,带领年轻人把事业发扬光大,为社会作一些贡献。多年来,在他的悉心指导和精神感召下,他精心培养的团队在实现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征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成果。作为“中国微生物源农药之父”,沈寅初先后主持开发了井冈霉素、7051(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产品,为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长期从事生物化工和生物农药研究,成功研究了我国第一个用量最少、对环境最安全、对人畜无毒害的井冈霉素新农药,并实现广泛推广。他还成功研究了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推广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沈寅初围绕神奇的腈水合酶的发现、研究及生产应用展开了这次报告。

    腈水合酶的发现是沈寅初对基础生物化学原理活学活用的经典案例。沈寅初首先教授师生们如何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科研选题。他指出,“刚成立的机构出成果要有显示度,要有创新性,要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想要引起国家重视,就要拿出重磅炸弹”。他谈到,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微生物菌种。针对这一问题,沈寅初在传统基础上改进筛选方法,建立了筛选方法,提高了筛选效率。正是得益于这个巧妙和高效的策略,在筛选了163株菌种后,他找到了理想的菌种。他强调,“大学学习是科研的基础,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勤动脑筋。如果方法不对,就算找了上千种也未必能找到”。

    这项成果本来可以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沈寅初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发现酶催化作用的辅因子,在原始创新上有所不足,因此只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认为搞科研的人,研究成果应该体现在论文的原始创新水平、对国家的贡献度以及技术实用度上面。

    在解答同学们对于科研方向的困惑时,沈寅初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在毕业之时,国家在大力建设农药研究所,在对农药研究这一方向一窍不通的情况下,他毅然投入农药的研发当中,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在场同学无不为之动容。沈寅初强调,科研的方向基于大学所学的知识,本科学习十分重要,一定要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要主动去学习,这样在之后的工作中才能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运用。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立新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代表学校和国重室向沈寅初颁发了“俊棠论坛”奖章。

    “俊棠论坛”的开设是为了纪念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任俞俊棠先生。今年是俞先生诞辰90周年,俞先生一直倡导要有独立创新的成果,注重科研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创造效益,感恩老一辈科学家为国重室铸魂。2019年创建的“俊棠论坛”已经邀请了11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院士或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国重室传经送宝,不断促进国重室的发展,力争在生物智能制造上成为国际领跑者。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高峰,生物技术与化工产业的结合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沈寅初的前期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关注,顺利立项,接连拿下“七五”“八五”“九五”的公关课题。项目于“八五”之后确立了基本的工业路线和工艺控制,为大规模生产丙烯酰胺奠定了基础。当时,科技部设定目标年产50吨,而沈寅初实现了年产440吨,项目各项指标超额完成,远优于化学法,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完成项目后,他又积极投入到产业化生产工作中。沈寅初指出,“有了技术之后,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交账了,任务完成了。实际上产业化是十分关键的,其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他寻找很多工厂进行了试验,在“九五”公关中万吨级研发十分成功,解决了国内重大需求。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