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倪嘉缵院士:横跨多个领域的科研“杂家”

来源:长春科技小记者      2018-09-13
导读:与倪嘉缵院士约定下午2点在他的办公室见面,可此时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担心先生淋雨,打电话过去询问采访是否延迟,84岁的倪老回话“采访正常进行”。

人物简介

倪嘉缵(1932——),浙江嘉兴人,化学生物学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该所副所长、所长。现兼任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从事原子能化学、核燃料的分离纯化、稀土元素的配位化学、分离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多个领域研究,为我国原子能化学及稀土化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转向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致力于稀土元素的生物无机化学、抗体酶及基因工程药物等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在国内较早系统开展了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十多年来,专注于研究老年痴呆症的早期预报及防治。

曾获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与倪嘉缵院士约定下午2点在他的办公室见面,可此时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担心先生淋雨,打电话过去询问采访是否延迟,84岁的倪老回话“采访正常进行”。

“我做科研60多年基本不接受采访。”采访前,倪先生对我们提出一个希望、一个要求。“希望你们更多宣传在一线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的任务重,贡献更大;第二个要宣传那些已经过世的老同志,这些老先生比我的贡献大得多。”他说“希望你们对我的报道要低调,我为国家、为科研做点工作是应该的,不值得宣传。”

image.png

 回国从零开始研发新课题

 1952年,风华正茂的倪嘉缵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国家分配他去东北综合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前身)工作。背上行囊,他踏上了从事一辈子的科研道路。从21岁进应化所到现在84岁,倪嘉缵从事科研工作整整63个年头。从无机化学到原子能化学,从半导体物理到生物,科研工作跨越多个领域,这在科学界也不多见。因此,倪嘉缵常说自己不是专家,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杂家”。

1958年,倪嘉缵被国家选派到苏联留学,期间他主要进行铂的配位化学研究。1961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后,由于当时有报道称这类化合物很可能成为极有应用前景的抗癌药物,倪嘉缵非常希望能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当时苏联单方撤走专家,我国核武器燃料的相关研发被迫处于停顿状态,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倪嘉缵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年轻技术骨干一道被派去研究原子能和核燃料。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倪嘉缵一点点学习研究,从入门到真正钻研进去,解决了不少技术难度较大的课题。  

倪嘉缵在工作中不断提出创新见解,他开展的草酸钚沉淀条件的研究开创了国内先河,他负责完成的用氟化物通过吸附进行铀—钚分离及钚纯化的实验室工作等研究都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投入到国家原子能研究的工作中、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这段经历让倪嘉缵毕生难忘。

 不断转行成“杂家”

 1972年,应化所作为军管单位研究方向有所改变,于是倪嘉缵被派去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从化学领域跨入半导体物理的领域,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慢慢摸索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倪嘉缵的带领下,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十年动乱”结束后,因需要重建长春应化所具有优势的稀土化学研究室,倪嘉缵又被派去研究稀土。起初,人员、技术、场地等各个方面统统都存在很多难题,但倪嘉缵没有说过放弃。一次,实验室引进一台仪器和电脑,可工程师和专家走了后,大家一筹莫展。倪嘉缵号召学生自学,自己也以身作则,利用各种零碎时间,就连出差的时候也要挤出时间学习。

在完成了大量稀土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外,倪嘉缵意识到作为微量的肥料,稀土可以喷洒在树上,但稀土给人吃到底行不行呢?为了解决这个涉及稀土在农业使用推广方面的课题,当时已年过半百的倪嘉缵又开始转向学习生物学,进行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积累,获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结果,尽管“稀土对人体有害与否”问题到现在全世界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他负责主编出版的《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等两本专著给了科研人员很大的启发,有很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后来,倪嘉缵的研究方向慢慢转向硒。他又开始研究大米、蜂蜜等食物中的硒对人体的作用。在研究硒时,倪嘉缵惊喜地发现硒可以进入人的大脑。于是,倪嘉缵开始研究硒对老年痴呆症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倪嘉缵对老年痴呆症这个与以往研究完全不同的领域愈发感兴趣。20年来,除研究硒外,倪嘉缵专注于老年痴呆症的防治和预报的相关研究。

“老年痴呆症太可怕了,一旦进入中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药物维持,必须要早期预报、早期干预。”他将许多博士生、博士后集中到一起共同研究这个课题。“得这种病的患者太痛苦了,我们要研究阻止和缓解老年痴呆症的痛苦。”

 收集邮票和石头成最爱

 您的科研今后还要转向么?带着这种疑问和好奇,记者与倪嘉缵院士进行了一番对话。

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获得的成就?

倪嘉缵:作为科技人员,真正有很大突破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是铺路的工作,我所做的就是铺路,只是在科研领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记者:下一步您的科研还要转向吗?

倪嘉缵:目前对老年痴呆症的研究,我还是非常有兴趣的。84岁,可能不会再变了!我要带领团队与一些医院、养老机构合作,继续就老年痴呆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记者:您日常有什么爱好?

倪嘉缵: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邮票和石头,收集几十年了。我还喜欢运动,滑冰、游泳,前些年曾带女儿横渡南湖。喜欢听轻音乐,喜欢书法,尽管时间很少,但是一有空还是会练上几笔。一个人一定要有业余爱好,为什么很多人退休了会有失落感,就是因为没有爱好,这样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特别是退休了一定要有一个新的生活目标。

记者:工作中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倪嘉缵:科研工作具有挑战性,虽然今天没有成功,但每次取得一个进步,解决一个问题,都会使人感到快乐,我最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搞教学、科研。

记者:八十多岁了,您还在给学生上课?

倪嘉缵: 二十几岁时就是一边搞科研一边给学生上课,直到去年每周还用4个小时给研究生讲课,这么一讲就是六十多年。

记者:您觉得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

倪嘉缵:我常用“业精于勤”来激励学生。一个人的成功,刻苦是最重要的,聪明是第二位的。一个人很聪明,但是如果他不刻苦照样很难成功;如果一个人刻苦,他就一定会成功的。当然,除了勤奋刻苦,充满动力对一个人来说也非常重要。一个科研人员的动力无非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二是本人兴趣。有这两方面的动力,很多事情就都能做好。但是,如果把求钱作为唯一的动力的话,科研很难做好。搞科研是一件很苦的事,有兴趣的话,苦一点也高兴。在我63年的科研生涯中,多次转行都是顺应了国家需求。但这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image.png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长春科技小记者(ID:cckjxjz)倪嘉缵:横跨多个领域的科研“杂家”https://mp.weixin.qq.com/s/lCuVX3dfuxofe8ibwcAHoQ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