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苏国辉:“再生”研究的“执牛耳者” ——访中科院院士、广东省领军人才苏国辉教授

来源:暨南大学      2017-06-10
导读:近日,广东省公布2013年珠江人才计划入选名单,暨南大学推荐的苏国辉院士等3人获批广东省领军人才。苏国辉院士,现为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

1.png

近日,广东省公布2013年珠江人才计划入选名单,暨南大学推荐的苏国辉院士等3人获批广东省领军人才。苏国辉院士,现为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

为“再生”创造可能

苏国辉院士的办公室位于第二理工楼,明亮整洁的办公室里透着几缕阳光,墙上还挂着几幅书法作品,其中有苏院士亲手写下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973年苏国辉教授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毕业,197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苏国辉教授一直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研究,包括对视觉传导路发育的开拓性研究,对视觉传导路损伤后的可塑性研究,以及对视网膜损伤后的再生性研究,其成果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引用。1999年,苏国辉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苏国辉教授正式签约成为我校双聘院士。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苏国辉院士以跳马体操运动员桑兰为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二者组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可再生。“我的研究兴趣就在于找出中枢神经无再生能力的原因。”经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的系统神经纤维本身具有再生能力,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微环境与周围神经系统不同,其再生能力因此受到影响。苏国辉院士通过改变视神经系统的微环境使其再生能力得到恢复,但他表示,“这一概念不局限于视神经,还应覆盖到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上,如脊髓损伤、老年痴呆等病症都能因此得到缓解。”

为了寻求有效的中枢神经保护和功能重建的途径,以苏国辉院士为带头人的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不断拓展与海外专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此前,研究院已经和美国教授建立起“中国脊髓损伤网络”,目的在于找出帮助恢复哺乳动物脊髓损伤的方案。苏国辉院士表示,“我们现在正通过脐带血细胞移植的办法,在香港、北京、西安等地进行实验,帮助损伤期一年以上的慢性脊髓损伤病人恢复丧失的神经功能。”

暨南大学“中枢神经损伤与修复”创新引智基地获批2014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该基地以苏国辉院士为国内学科带头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徐晓明教授为海外学术大师,邀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共计11人的海外专家团队,旨在研究中枢神经(包括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基本机制。“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成为全中国中枢神经再生研究的基地,也希望把研究转化到病人身上,让病症得到有效的缓解。”苏院士讲出了他的由衷之言。

探索“中药”与“运动”的新大陆

近几年,苏院士的研究离不开“中药”和“运动”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话题看似普通,但若结合起神经的修复与再生,那便是个大新闻了。苏院士谈起这两个研究领域时,一脸的兴奋。

中医常说,枸杞子有明目的功效。一直从事视神经系统研究的苏院士前些年开始对枸杞子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希望可以用现代的研究方法把明目这一概念说清楚。”研究发现,枸杞子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苏国辉也将这一发现应用于为损伤后的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和存活寻找新的因子和治疗措施,为青光眼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依据。此外,枸杞子在不同的模型上——如青光眼、中风、老年痴呆、脊髓损伤、抑郁症等——都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在,苏国辉院士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枸杞子研究的世界权威,并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

为了更好地探索枸杞子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枸杞多糖的关系,苏国辉院士与我校姚新生院士也展开合作交流,他表示,“希望能在合作中擦出火花,将枸杞子中的有效成分研究得清楚一些。”

“运动”与“中药”较为类似,都具有养生的功能,也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相似。苏国辉院士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对老鼠的行为进行测试,发现运动能够很好地改善老鼠的抑郁情况,且适用于人类。“现在很多在城市工作的人都会有一种长期疲劳症,常常感到疲惫、乏力。”苏院士通过教授亚健康病人练习八段锦(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并对其进行跟踪抽血测试,发现运动后他们的情绪有了很好的改善,细胞中端粒酶(与长寿健康有关的一种指标)的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

2013年,苏国辉院士与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蔡东青教授合作建立的粤港澳组织再生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暨南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项目以运动作为主线,研究其对脑、心脏和骨骼的作用。

苏国辉院士还透露,他近期将前往北京香山参加“中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会议。“一定要大规模、长期地针对人群来进行试验,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运动的机制”。苏院士表示,“希望可以通过会议探讨中国在经济转型社会时期运动的重要性,也希望社会可以配合建立更多的体育设施,从而减轻医疗负担。”在他看来,中国有必要从重视“竞技运动”向关注“保健运动”迈进。

劝勉学生:自信、创新与两“不要”

现如今,苏国辉院士还给研究生上课。尽管学生不多,但苏院士却对每一名学生都报以很高的期冀。

“不要只做一个技术员,”苏国辉院士表示,“希望可以培养出一些独立思考的科学家。”在他看来,学生应该多质疑、多提出问题,“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很强,我们应该多给一些鼓励,令学生有信心,进而释放出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面,苏院士十分重视“善用其才”,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搭建平台,还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不要怕吃亏”,这是苏国辉院士的另一个“不要”。“如果有机会就应该多做些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内涵:一是做得多就会学多点东西;二是多做事就多些机会与他人建立关系,多沟通、多交流也会不断地提升自己。”苏院士语重心长地说。

在此前的一次讲座中,苏国辉院士曾谈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会‘自讨苦吃’,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遇到不懂的东西要学会学习它,要学会如同海绵一样汲取周围的新鲜事物。”他也曾多次在讲座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学生:只要有崇高目标就要自强不息、不懈追求。

生活中的苏院士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从中学时期颇有名气的摇滚乐队,到现在的书法、运动、古典吉他。“一个人的生活有许多部分,有家庭、事业、学业、宗教等等,而个人兴趣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苏国辉院士认为,“尽管兴趣爱好并非如事业、学业那样迫切,但对人的成长却十分重要。”他以多年学习书法为例,指出书法可以提高整个人的“灵性”,同时他也希望在校学生可以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多与朋友交流,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  

从视觉神经系统研究到探索中药与运动的新领域,从MIT博士到归国教授,从摇滚乐手到中科院院士,他有着不平凡的人生,但也为着这不平凡的人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人们往往看到了他光鲜耀眼的成就,却忽略那荣誉背后的不懈追求才真正值得回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苏国辉院士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一副《清平乐·会昌》(毛泽东,1934年夏)的书法,也许这也描绘了他的精彩人生。

后记

这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一位中科院院士,仅一次,却颠覆了以往的所有想象。也许苏院士是个特例,但仍令我窃喜许久:原来,院士也是人。

他不似以往印象中的“老学究”,相反他时尚、“亲民”、风度翩翩,还有一口出人意料的流利的普通话;他也不似一个遥不可及的院士,更像一位导师,深入浅出地为我讲解他的研究领域。 

其实,苏院士很忙。不仅要往返穗港两地,采访中也不断有人前来找他,但他却依然不急不忙、热情地招待一个学生记者。苏院士很有感染力,连一向对养生“不感冒”的我,采访结束后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大力推荐枸杞子与八段锦的功效。苏院士很有权威性,让我相信他的“再生”能力,以及未来的无数可能。

参考资料

[1] 暨南大学官网,苏国辉:“再生”研究的“执牛耳者” ——访中科院院士、广东省领军人才苏国辉教授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