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来源:青化园      2020-05-28
导读: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很多人说他“爱生如子,敬业如石”,他却说“我只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他就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骆广生教授。

image.png

骆广生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顶天立地做科研

1983年,骆广生来到清华大学化工系求学,问及当初为何选择化学工程这一专业方向时,他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影响了很多人的专业选择,其中就包括我。同时对化学课程格外的喜爱让我坚定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大学期间,系统的专业学习使他深刻认识到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确立了从事化工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职业志向。1993年骆广生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并留校任教。

二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立足化工前沿方向,面向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大需求,开展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在微化工技术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工程应用创新两方面都做出开创性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通过与多家企业深入合作,骆广生团队攻克了微米级气泡/液滴群大规模制备、微结构设备材质选择和结构优化设计、针对复杂体系的应用可靠性三大难题,在纳米碳酸钙制备、湿法磷酸萃取净化、己内酰胺酸团萃取等一系列典型化工过程中将微结构化工设备成功推向产业化,利用微化工技术解决了湿法磷酸高值化和清洁生产的国际工程难题,在国际上引领了化工设备微(小)型化和微化工系统从理念到工业实践的飞跃,先后获得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效化工、绿色化工、安全化工”的理念,正在骆广生团队的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骆广生本人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团队奖。


image.png

骆广生团队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集体合照

立德树人承师风

骆广生研究生学习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院士,汪先生是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也是化工领域一代学术大师。汪先生从教60余载,悉心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化学工程的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他言传身教、治学严谨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了骆广生。

“汪先生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没停止过学习”。虽已在核燃料后处理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汪家鼎先生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60多岁还主持并出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汪先生关心关爱每个集体成员”,骆广生回忆起读博时每次向汪先生汇报研究工作的情景,“已经70多岁高龄的汪先生每次都会专注地听取我的工作汇报,指出问题并给出十分中肯的建议,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如今,在每次的组会上,骆广生都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针对每个学生的工作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

image.png

纪念汪家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

作为汪先生的学生,骆广生秉承了他严谨治学、辛勤育人、身体力行的风范。传承师德,以身立教,恪守师魂是骆广生的真实写照,在他的悉心培育下,王玉军、吕阳成、徐建鸿、王凯、张吉松毕业后均留校任教,课题组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良师益友育英才

从教二十余载,骆广生时刻把学生发展放在心头,“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培养不同的能力,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发现学生优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培养方式的改变”。在和骆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他坦言学校提倡的“教学相长、良师益友”才是良好的导学关系,也是他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骆老师以实际行动践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王玉军老师回忆,课题组在90年代中期从事膜萃取研究,但总体传质速率较慢,骆老师创新性地想到利用多孔膜的微孔作为分散孔,将水相或油相穿过膜孔生成微米级液滴,极大增强了传质速率,从而发明了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为微反应器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没有特殊安排,骆广生每天都会很早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多年如一日。虽然每天行政事务繁多,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与学生讨论实验难题。学生给他发的邮件,一般当天内都能得到答复。这种严谨的态度在修改学生论文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张吉松回忆,骆老师对他毕业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字符的斜体,都一一进行修改,这种“连标点符号错误都不能放过”的态度影响张吉松至今。

“骆老师是一个很儒雅很纯粹的人,儒雅来自于他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品格,纯粹来自于他对科研的热爱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吕阳成读书时曾和骆老师一起去企业开展工业试验,这个技术在实验室开发阶段比较顺利,但在工业试验中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规律,骆老师每天在装置上观察16小时,连续观察近一周,终于查清了工业中缺失的环节,最终确定了设备优化的方向。骆老师积极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吕老师。后来在骆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的团队在微化工技术净化湿法磷酸中取得重大突破,真正做到了“十几年磨一剑”和“咬定青山不放松”。

骆广生不仅是学生科研道路上的导师,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研究生阶段是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阶段,不少同学读研阶段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徐建鸿在博士生三年级时研究课题遇到了瓶颈,没有好的思路,对未来发展十分迷茫,骆广生主动找他探讨课题后续研究前景和值得关注的方向,帮助他树立信心,也为他接下来取得科研突破,进而走上一生的科研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骆广生鼓励研究生同学要努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调节好自己的心理,脚踏实地工作,不急功近利,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说“当你做到这些时,那些困惑和迷茫就会自动消失了”。骆广生认为,研究生课题研究应是导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投入,科研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过程。

生活中,骆广生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慈父”。每次出国开会,他都会给学生带些好吃的回来。“每年过年,我们都会去骆老师家聚餐,骆老师和师母会为我们准备一大桌吃的。”骆老师的课题组一直以融洽和谐出名,王凯坦言自己现在课题组融洽向上的氛围都应归功于骆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也在努力向骆老师学习,最大程度地关爱学生,做一位合格的良师益友。

骆老师以身作则,教学相长,把学术研究放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大目标下去考虑,产出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培养的学生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获清华大学学位论文优秀奖。骆老师因为人才培养贡献突出荣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首批入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

他说“学生培养,育人为本,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用“教学相长、良师益友”来形容骆老师,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青化园(ID:gh_1d53c79c85e7),专访 | 骆广生: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