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一颗铆在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的“螺丝钉” ——追记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刘松清同志

来源:兰州大学   黄青青、罗小芳   2020-11-19
导读: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张辅民教授依然清晰记得那一天——2019年11月20日。他和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刘松清约好了上午测试样品,奇怪的是,刘松清居然少有地“爽约”了。经多方打听,张辅民才知道了刘松清住院的消息。他急忙赶到医院看望,此时的刘松清已经昏迷,张辅民从刘松清爱人段辉哽咽的哭诉中得知,刘松清已与癌症抗争了一年五个月。看着刘松清脸上痛苦的表情,惊愕之余,张辅民还有深深的内疚,同事生病一年多了,自己竟浑然不知。更令他难过的是,在离开医院两个多小时后,刘松清就永远闭上了双眼,年仅 54 岁。

“忽闻噩耗、震惊、难以置信……”听闻刘松清去世的消息,同事、学生和亲朋好友无不诧异,都以为第二天一定会看到刘老师穿着整齐、踩着布鞋穿梭在仪器之间的忙碌身影。

“每天测样取样,这工作并不简单”

1965年,刘松清在湖南隆回出生,少年时代的他家境贫寒却好学上进。1983年,刘松清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大西北,一蹲便是36年。

在亲朋好友眼中“才华横溢”的刘松清平时爱好写作、唱歌、弹吉他,但他54年人生的关键词,却是“核磁”和“测样”。

2000年,刘松清从化学工业部涂料工业研究所调入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400M和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管理和测试工作。

核磁共振波谱仪被称为“有机化学的眼睛”,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反应动态的监控、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等领域,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大型仪器设备。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7台核磁共振波谱仪,每天 8 小时的工作时间明显满足不了师生们的测试需求,刘松清就和同事们探索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网上预约系统,让有测试需求的师生自己上机测试,实现了核磁 24 小时开放测试。

开放式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工作效率,对测试师生益处多多,但却给刘松清带来了不少“麻烦”。

学生对核磁设备不熟悉,常常由于错误操作导致仪器发生故障。刘松清就和同事定期举办培训班,给学生系统讲解仪器操作、数据处理以及仪器常见问题与维护方法等。

一年365天,除非断电,7台设备都是24小时运转,实验室核磁的机时也连续多年保持满负荷状态,刘松清和同事们也是24小时护航设备运转。

7台设备中,有一台600M的核磁贵重且操作复杂,彼时尚未对学生开放,刘松清负责这台仪器的管理和操作。为了提高效率,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加班测样就成了刘松清的“家常便饭”。

陈建军副教授曾拜托刘松清测试一个只有0.8毫克样品的核磁数据,由于样品量小,测试时间较长,要出结果比较困难。此时正值五一假期前夕,为了不耽误学生测样,刘松清就利用假期时间,多次前往实验室不断调试相关参数,最终才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回忆起此事,陈建军感慨万分:“大家都以为实验技术老师的工作就是每天取样测样,实际上要把这工作做好,并不简单!”

“靠谱和准时是他的标签”

刘松清平时话不多、为人亲和。一提起他,师生们最先想到的是“靠谱”和“准时”。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请刘松清帮忙,他从不推脱。即使是晚上10点,学生打来电话说仪器出了问题,刘松清也会赶紧穿上衣服,往实验室赶,妻子段辉心疼他的身体,劝他关机休息,他却说:“学生连夜测试,万一出了问题,这一晚上就白搭了!”

为了核磁设备更好支撑学院的科研工作,刘松清还积极参与多个项目。2013 年,参与核磁共振仪器示范机组(CERS-1-59)建设的省部级项目,担任操作、培训工作。2014年,参与拍摄了《开放核磁培训视频》,通过可视化的操作教程,帮助师生更高效地开展核磁共振检测技术。2015年,参与 CERS 管理中心依托兰州大学开设的核磁共振(NMR)基础及应用培训项目。 2017年,参与了兰州大学核磁大厅的装修工作,在多台超导磁体不搬移、不降场、不失超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仪器防护、气体管路铺设、吊顶重建及空调和新风系统的安装,创建了国内高校核磁共振仪器实验室装修的样板。

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实验室的设备运转正常,测试效率不断提高,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化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成果也稳步丰收。

回忆起刘松清,有机化学支部书记舒兴中说:“如果没有像刘松清一样的实验技术支撑人员,我们的科研就没办法进行了!”

早在2018年5月,刘松清就已感到身体不适,但为了不耽误工作,直到8月放暑假他才去医院检查——右肝十公分肿瘤并血管癌栓伴淋巴转移。医生认为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可他和家人不愿放弃,在和同事调整了值班时间后,他于8月21日前往北京301医院“悄悄”进行了右肝切除手术。

术后一周就开学了,为了不耽误师生测样,刘松清便缠着厚厚的绷带到岗上班。不敢挤公交车,也拒绝妻子用轮椅推送,刘松清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出门,慢慢步行去实验室,伤口坠得痛,走一段路程就靠着树干小憩两分钟。害怕遇到熟人,不敢主动打招呼,要强而内敛的刘松清不希望师生们对自己有半点同情,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自己的病情,甚至轻描淡写地对和他“朝夕相处”的齐奉明说腰上做了小手术,暂时请他帮忙维护仪器。其他同事觉得他脸色不好、走路也比往常慢了不少,问起来他也只是说“身体不舒服,有点咳嗽”。

每天工作时要在一米二高的四层台阶上上下下至少十几回,在300平米的实验里走上万步。这些事儿,只要能咬牙坚持,刘松清绝不麻烦别人。

2018年9月底,癌症复发,他又走上漫长的抗癌之路。吃抗癌靶向药的副作用导致刘松清手脚脓肿,严重的时候走路都疼痛不已,可他还在坚持按时上下班。就这样又坚持了两个月,颈部淋巴侵犯开始,疼痛难忍。无奈之下,他又前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免疫+靶向药”临床治疗。

医生建议长期休息,每隔一周治疗一次,刘松清担心影响工作,就利用双休日坐夜车往返两地,有时清晨刚下火车就直奔实验室。有时正在输液治疗,学生打来电话,他就一只手打着吊瓶,另一只手持电话为学生解答仪器操作问题。

妻子段辉就这样每天看着他远程指导:“他对核磁完全了然于心,就像站在仪器边一样。与学生交流时完全不像个病人,我都不忍心打断他。”

他就像一颗铆在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的“螺丝钉”,始终坚守岗位,默默无闻地辅助师生做实验、出成果。

“仪器要正常运转,学生的实验不能停”

不幸的是,2019 年暑假,因疾病反复发作,医生建议刘松清停药更换治疗方案,一年六七十万的高额费用,让他不得不放弃治疗。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上班工作。8月19号下午,八三级化学系同学来兰州相聚,看到刘松清几次偷偷按住肝部,问了几次,他总说没事儿。同学王安萍说:“期间他还总惦记工作的事,着急赶回去给核磁加液氮”。

9月下旬,刘松清病情恶化,但他依然强忍着坚持到9月30号放假才住院。此时的他已被病痛折磨得整夜睡不着,医生不得已开了吗啡缓解疼痛,之后他一直靠吗啡坚持上班。因为仪器总是出现小状况,问题一直找不出来,他有些焦急,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累得只想躺着休息。

慢慢地,吗啡的副作用逐渐表现出来,恶心呕吐、情绪不稳、严重便秘……晚上难受得睡不着,刘松清担心打扰妻子休息,便搬到了儿子房间,靠小声听音乐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看着刘松清一天天消瘦下去,妻子很心疼,劝他放弃工作回家养病,他放心不下仪器,总说“再等等吧”。妻子劝不动,只能动员二哥给他打电话,劝他辞掉工作回湖南老家休养,一向温和的刘松清有些生气,“工作是说辞就辞这么简单的吗?”他说,“仪器要正常运转,学生的实验不能停。”

回忆起那段日子,段辉哽咽了:“我经常站在窗台边看着他‘挪’出院子,真的很奇怪,他每晚都疼得睡不着,但到了早晨不知道哪儿来的精神,会按时起床,收拾好像正常人一样出门上班。”

就这样又坚持了一个月。2019 年 11月,生病期间体重一直控制在60公斤的刘松清,开始急剧消瘦,频繁呕吐,体重只剩45公斤。但此时仪器又出现了故障,他依然坚持去上班,利用学生不测样的间隙查找原因。

11月18日傍晚回家,他面带倦容却很欣慰地告诉妻子,仪器经常出现的问题终于排查清楚并解决。当晚,朋友到家探望,他还面带笑容宽慰朋友,说自己没事,还能上班.....

11月19日凌晨3点,多日不眠的他吐血了,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急诊科,紧急止血处理,早晨9点转入消化科病房,此时他再也坚持不住了,告诉家人别打扰,他只想睡觉。

11月20日 12 点 58 分,刘松清带着对工作的无限牵挂和眷恋,永远地睡去了。

就在去世前3小时,他才让妻子给齐奉明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住院了,拜托他帮忙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邵向锋请假。这是邵向锋印象中刘松清第一次请假,不曾想也是最后一次。

谈及这一点,邵向锋潸然落泪:“试问我们周围,谁会像刘松清一样,身患癌症,却对同事缄口不提,像个“正常人”一样继续坚守岗位?谁会一边用吗啡强压疼痛,一边强打精神上班?谁又会默默隐藏病情,“偷偷”治疗,直到生命的终点还不忘向组织请假?”

2019年11月21日,中央一台新闻联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报道了中管高校从严从实推进主题教育的新闻,视频拍下了刘松清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测数据、做实验的日常工作景象,拍摄时间仅在他去世前两天。

画面中,刘松清看上去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这是他留给大家最后的画面,或许也是他最想让大家看到的样子吧。

正如他在自己的诗歌《春草》中所写“俯身不比参天树,平生勿与花竞红。”像春草一般顽强生长,默默无闻,甘愿奉献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刘松清去世后,九十岁的老父亲接儿子回湖南老家,为他选择了面向西北方向的山中场地作为墓地。山中有青松翠竹,有香樟和花草。父亲说,儿子现在枕着西北可以好好睡觉了,眷恋的家园就在他脚下。

参考资料

[1]兰州大学,一颗铆在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的“螺丝钉”——追记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刘松清同志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