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乔旭:应支持本质安全技术创新,为中试松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海平   2021-03-09
导读:中试是是承前启后衔接创新成果和产业活动的“中间者。”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息息相关,但化工产业发展面临安全环保的严峻挑战。据统计,过去5年中,全国发生了922起化工事故,死亡1178人,危化品领域发生了7起重特大事故。科研创新怎样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化工产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乔校长201811221.jpg

打通中试堵点

《21世纪》:科技创新注重技术研发到转化商品的全流程,不同的主体关注点不一样,你认为其中的堵点在哪里?

乔旭:我认为中试阶段更加关键,因为很多企业的创新都卡在这个环节。

中试是介于实验室试验和大规模量产之间的重要环节,是承前启后衔接创新成果和产业活动的“中间者。”

《21世纪》:制约中试的问题在哪里?

乔旭:开展中试的障碍主要集中在立项审批难、标准不明确和要素投入少3个方面。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化工中试无需政府审批。但在中国以政府主导为主,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安评审批等要求严、周期长、效率低。这与化工中试项目生产周期短、工艺和装置变更频繁的特性背道而驰,导致一大批有发展前景的化工中试项目立项陷入停摆。

至于标准不明确方面,关于化工中试项目的安全审查标准尚未明确,石化联合会牵头编制的《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尚未出台,政策边界模糊,导致相关部门把握政策尺度不一、往往“以拒代管”。

中试环节作为链接产业端的科研活动,具有硬件资金投入庞大、研发测试周期长、运营管理耗资多、人才费用高等特点。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科研、中试、产出三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多在1:10:100,我国仅为1:0.7:100。相比而言,我们中试资金投入机制、政策扶持力度、企业研发投入更显不足。

《21世纪》:怎样让中试更好为科技创新的全流程服务?

乔旭:需要改进的很多,关键在于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

建议将化工中试项目纳入科技项目管理,而非生产性项目管理。加大要素支持力度,设立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弱化事前审批。

在目前的政策下,只能在化工园区内设立中试基地。因此,应该探索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模式。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创新中试基地运营管理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厘清产权归属和安全环保责任关系。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有偿中试服务。

推动化工本质安全

《21世纪》:国家应急管理部指出,2020年中国危化品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起数都是同比上升的,你怎么看?

乔旭:首先,化工生产有其高危特殊性。如果不能从生产源头和制造过程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本质安全则无法真正实现。

其次,外部管理和事后管控存在局限性,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全链条的监管还有待加强。当前提升化工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监管和整治,这些方法固然能倒逼企业改革,但主要依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外部管理和“灭火式”的事后管控,很难治本。

第三,外部管理和事后管控存在局限性,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全链条的监管还有待加强。

《21世纪》:为何很多地方会上演“一刀切”?

旭:为安全生产,各地也出台相关文件,标准规范一严再严,安全监管一再升级,整治规模不断提升,部分地方甚至关闭了三分之二的化工企业停产整顿。

当前提升化工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监管和整治,这些方法固然能倒逼企业改革,但主要依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外部管理和“灭火式”的事后管控,很难治本。

目前安全问题主要应对策略以企业整顿为主,“一刀切”式的搬迁和关停成为无奈的终极解决方案。如果仅聚焦在“堵”而不是“改”上,不仅会导致风险被搁置和转移,难以治本,也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21世纪》:怎样提高化工安全生产?

乔旭:最近国家应急管理部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因此建议通过学科交叉,开展技术创新,切实提升化工本质安全水平,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一是,考虑到世界各国逐步形成了在源头消灭危险的思路,化工本质安全有设计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四原则,因此建议相关部门鼓励按照本质安全四原则开展技术研发,尤其针对最小化原则,研发智能化集成技术与装备,减少装置内的危化品存量和能量密度,确保生产安全风险可控。

二是,各部门协同发力,打造本质安全创新平台,瞄准行业“卡脖子”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危险工艺,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是,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和完善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符合我国化工产业实际且全球领先的化工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体系。按照“高校和机构制定标准、政府推行标准、企业执行标准”的模式,发挥第三方作用,建立包括生产技术、装备、流程、储存运输在内的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和执行体系。

对政府来说,要发挥政策、资源和创新项目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加强科技计划、科研基金投入,鼓励针对本质安全的前瞻性引导性研究。

推广普及性技术应用

《21世纪》:一个现实问题是,各地城市对污水的处理技术方案都不一样,导致了重复投入和不同的结果,从科创角度看,有没有可以降低成本的通用手段?

乔旭: 污水资源化利用,即污水经无害化处理成为再生水,以替代常规水资源,这是势在必行的。十部委于2021年年初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从世界范围和经验看,膜分离技术较为成熟,发展高性能膜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尤其是难度最高的工业污水领域进行前瞻性、高起点布局,可发挥后发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焕发新动能。

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很多城市都有应用,在工业废水处理上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关键成本低。江苏利用这一技术成功解决了制浆造纸业的世界级环保难题。

我们没有广泛推进的原因在于,污水资源化利用起步较晚,在处理理念、设计水平和投资额度,以及污水处理装置、工艺和标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有一定差距。从科研上看,主要是加强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的高效膜分离集成技术研发。这方面中国与世界是同步并有部分领先的。

如果在这一领域加快学科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以及推广,就可以解决中国工业废水难处理的问题。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王海平 编辑:李博)


参考资料

[1] 21世纪经济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乔旭:应支持本质安全技术创新,为中试松绑,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J22B6N05199NPP.html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