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丽珠集团首席科学家侯雪梅: 专注创新药科研三十二载 造福百万患者

来源:金英港湾      2021-09-02
导读:走近“金英”人才 感受“金英”风采,为实现金湾区以才引才,金英港湾特打造金英风采栏目,本期金英风采主人公是丽珠集团首席科学家 侯雪梅,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故事。

image.png

“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老百姓用上好药。创新药的研发道路非常漫长,也充满了坎坷,但是我们会不断地攻坚克难,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侯雪梅


踏上药学专业之路

潜心研究创新工作


侯雪梅是在新疆糖厂长大的。16岁那年,她考进了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选择药学专业,单纯是觉得“在实验室里玩弄瓶瓶罐罐就能把工作做好,很神奇”。

那时的她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参与研发出中国第一款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质子泵抑制剂,让百万患者用上了好药。

侯雪梅带领团队,刻苦攻关,自主创新,历时10多年研发出中国消化领域第一个1.1类专利新药艾普拉唑,填补了国内空白。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艾普拉唑肠溶片全球首家上市,是中国新药研发的里程碑,2014年获选“国家重点新产品”。2017年艾普拉唑肠溶片新适应症和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成功获批生产,是中国制药取得的又一重大性突破。

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这也是科学家侯雪梅的信念。“我们这个行业是要实实在在出成果的,只有各个领域都出成果,国家才能好。”

image.png


希望打破国际垄断

向创新药发起冲击


image.png

1987年,侯雪梅大学毕业,来到了珠海丽珠医药集团工作,参与消化道药物的研发。“上了年纪的人可能都对‘丽珠得乐给你欢乐’这个广告词很熟悉,当时是家喻户晓。”侯雪梅说,刚毕业的她就参与了这款治疗胃黏膜损伤药物的研发,就这样走上了消化道药物的攻坚之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病程长,易反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口中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该病。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药物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主。2001年,艾普拉唑项目在丽珠立项,他们开始向1.1类专利新药发起冲击,希望研发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

侯雪梅说,患消化性溃疡病的人很多,但当时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拉唑类药物都被国际制药巨头垄断,价格非常高,国内的低水平仿制药很多,但疗效不理想。

“我们一直想进入这个领域,但又不想陷入低水平仿制的漩涡里,想走有所突破的道路。”她解释说,仿制药越做越多,为了生存,最后市场上就是在打价格战。但质量是需要成本的,降价之后质量、药效没保证,受损的还是患者。

机缘巧合之下,侯雪梅加入了这个当时还是青苗一样的项目组,担任主要负责人。由于新药研发需要的投入非常大,全公司反对声一片。

“听到别人嘀咕说‘这项目没有前景’这种泼冷水的话,还是很沮丧的,但我觉得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创新药、让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放心药。”侯雪梅当时只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没有顾虑太多的后果。


多年风雨克服难关

通宵工作已成常态


“要做一个创新药太难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新药要做10年,但即使是做10年也是要风雨兼程,闻鸡起舞的。”回首来时路,侯雪梅不无感慨,她总结这个过程是“大问题一直有,小问题天天有,有时候感觉已经走投无路了”。

艾普拉唑特别不稳定,怕光、湿、热,有人说这么不稳定就别做了。执着的侯雪梅却说,连雪糕都能从黑龙江运到南方,总能通过一些手段来让药物稳定。她们想出了用高密度加分子筛的瓶子来代替平常的铝塑板包装材料……就这样,一步步地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

image.png

“研发过程发现这个药的疗效很好,要做就要把它做上市。”抱着要把创新药做成的信念,侯雪梅经常熬到深夜才下班回家,有时甚至半夜还在写隔天的计划,思考要做什么事情、问题怎么解决。

做艾普拉唑的人体实验时,侯雪梅和团队设计了严苛的方案。当时专家认为这样的方案太难实现了,并不看好。但整个项目组非常重视,在他们眼中,越难越要克服。临床试验要求研发人员不能跟受试者接触,侯雪梅只能远远地躲着看。药物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在动物身上是安全的,但用在人身上,又是不一样的剂量,她不知道进入人体之后有怎样的反应。“好在我们的药安全性非常好,看一切都很顺利,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工作的时候很多,不过在实验室里做是一回事,产业化上市又是另外一回事,方方面面的问题多如牛毛。为了争取最短时间获得生产批文,有成员在短短两天内穿梭在北京、西宁、西安、太原四个城市,横跨大半个中国,对于团队的支持与配合,她一直感念在心。


耗时四年获批生产

实现最短临床纪录


执着和汗水终于换来了收获。2006年,艾普拉唑完成三期临床,2008年实现全球上市。2014年,根据医药界一家专业杂志的数据排名,从1985年至今前十大重磅1.1类新药,从申请临床到获准生产的平均研发时间为7.5年,“艾普拉唑”仅耗时4年,实现了最短临床纪录。

2016年1月,凭借自主研发的中国消化领域第一个1.1类专利新药,丽珠“原创新药艾普拉唑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侯雪梅代表团队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证书。 

临床试验组长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评价:“艾普拉唑与目前在中国已经上市的PPIs(质子泵抑制剂)相比,强效抑酸,有效控制夜间酸突破;剂量最小;不同代谢型患者间疗效无个体差异,安全性良好。”靠患者的好口碑,艾普拉唑已造福近千万名的患者。

面对荣誉,侯雪梅说:“我只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荣誉,这体现了国家对创新药的重视和对产品技术的认可,要感谢这个时代。”

医疗事业与每一个公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每年申请专利的有药效的化合物有3万多个,得到授权的只有1万多个,而能上市的新药一个手就数得过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侯雪梅无疑很自豪。


记录三十多本笔记

见证二十多年奋斗


image.png

侯雪梅成就的取得,和她的性格不无关系。她评价自己是一根筋,做起事来心无旁骛。对待科研,她非常认真,不能听到“可能、好像、差不多、也许、不见得”这样的词汇,“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模棱两可,要搞清楚具体的原因、数据,这决定了下一步怎么做,方向在哪里。”

做事有计划,心中有数,也让她面对纷繁的事物能胸有成竹。她谦虚地说,自己记性不太好,容易忘事,因此自从2000年开始担任项目负责人之后,每天早晨起来都要记一下当天的工作计划,做完了就打一个勾。记录工作过程,哪些没做完最迟隔天要做完,也会记一些计划外的事。在她看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列完清单,每天再忙碌也会有条不紊,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溯源。如今她已经攒了30多本笔记本。

“我是无意中发现已经记了这么多东西,任何事情乘上时间,就会变得很‘恐怖’。”这些笔记本记录、见证了侯雪梅近二十年来的坚持和努力。

◆ 文章来源:广东新快报社、丽珠医药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GZ32K1ACiLSwhgeqod3KHA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