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12位!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名单揭晓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2-05-07
导读: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组织专家同行评议、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复旦大学陈培宁等12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关于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授奖决定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组织专家同行评议、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复旦大学陈培宁等12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向各位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各位获奖者不忘初心、再接再厉、潜心科研,不断迎接更多挑战,取得更新成绩!

 

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

(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序号

姓名

性别

单位

1

陈培宁

复旦大学

2

冯建东

浙江大学

3

季泉江

上海科技大学

4

李超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

5

钮大文

四川大学

6

邱丽萍

湖南大学

7

王亮

浙江大学

8

魏展画

华侨大学

9

辛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0

张弓

清华大学

11

张晓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

左彪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最早设立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或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每年评选一次,截止至2021年已有352人获得此奖。

根据工作安排,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延迟启动及评审,于去年8-10月完成推荐与申请工作,后续历时数月开展评审工作。中国化学会将于第33届学术年会期间举办颁奖典礼,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

 

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陈培宁 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

授奖理由:实现大面积显示织物和多功能集成系统,为智能电子织物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个人介绍:陈培宁,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2012、2016年分别获得四川大学轻化工程学士学位、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12月加入复旦大学。主要在新型柔性电子材料和器件方面开展交叉研究,提出了在复合纤维交织点构建微型电子器件创建显示织物的新路线,通过合成和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纤维电极材料,有效解决活性材料在高曲率纤维上难以均匀负载和弯曲界面稳定性差的难题,创建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并通过多功能组装实现了信息交互应用示范。

 

 

冯建东 研究员

浙江大学

授奖理由:发明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为化学测量和生物成像提供了新工具。

个人介绍:冯建东研究员,浙江大学物理生物学与精准测量实验室,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单分子测量研究。发展跨学科多维度精密测量手段,研究溶液体系单分子操纵、测量和成像,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实现了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反应成像,建立了一种基于化学方法的超分辨显微镜,为化学测量和生物成像提供了新工具;发展了纳米孔化学制造新策略,突破传统纳米孔制造局限,构建单结构层纳米孔电测量体系研究了离子、流体、分子传输现象和测量机制,提升了纳米孔极端限域测量认知;提出了“时-空控制”的单分子荧光测量策略,发展光电融合单分子测量系统实现纳米孔成像、单分子捕获成像和单色心超分辨谱学成像,拓展了单分子荧光化学成像功能。

 

 

季泉江 研究员

上海科技大学

授奖理由:开发出易于疾病治疗应用的新颖基因编辑系统。

个人介绍: 季泉江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4年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6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于上海科技大学从事教研工作至今。季泉江研究员主要从事Cas核酸酶挖掘、机制、分子进化等研究,致力于开发易于疾病治疗应用的新颖基因编辑系统。近年来,开发了目前具有最小尺寸的CRISPR-AsCas12f1基因编辑系统,为临床基因治疗提供了易于递送的新颖工具;清晰阐明了Cas9蛋白精准切割底物DNA的化学机制,利于Cas9改造与进化;开发完善的人类病原菌CRISPR基因编辑系统,极大简化了病原菌的遗传操作。

 

 

李超 研究员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

授奖理由: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实现复杂天然产物的简洁全合成。

个人介绍:李超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得青岛科技大学制药工程学士,2013年获得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有机合成化学博士,2014-2017年于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今工作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李超研究员一直致力于“新的化学合成策略”和“新的化学转化方法”的研究,并基于此来实现复杂天然产物的简洁全合成和活性小分子的高效合成改造。目前,已完成了对映-贝壳杉烷,虎皮楠生物碱,天然抗生素分子amycolamicin/kibdelomycin 等多类共二十余个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其中,针对amycolamicin/kibdelomycin开发的高度汇聚式的合成路线为发现新型该类抗生素药物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开发了若干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合成方法,包括:首次发展了以普通烷基醇和芳基溴化物为原料,在电化学条件下发生脱羟基偶联反应的方法;开发了一种以稳定易得的1-乙酰呋喃糖和芳基碘化物为原料制备碳-芳基核苷类似物的新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用在很多活性小分子的合成和结构修饰上。

 

 

钮大文 教授

四川大学

授奖理由:发展了糖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与衍生新方法,为深入研究糖类化合物的功能提供工具。

个人介绍:钮大文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制药工程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于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8月至今工作于四川大学。钮大文教授带领团队瞄准糖类定点修饰和糖苷键高选择性构筑两个关键问题,探索糖类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建立了“过渡金属+X”双活化策略,实现了糖类和多羟基化合物位点可调控修饰。设计了系列稳定易得的糖基供体及相应非经典活化模式,开发了多种类型糖苷键的高兼容性构建方法。钮大文教授开发的新反应和新试剂成功应用于某些含糖天然产物的精准修饰以及复杂糖缀合物的快速制备。

 

 

邱丽萍 教授

湖南大学

授奖理由: 发展基于功能核酸的动态分子识别与操纵新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分子医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

个人介绍:邱丽萍,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12-2014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交流学习;2016年赴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2017年以洪堡学者身份赴德国联邦材料开发与测试研究所进行深造。主要致力于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研究,围绕细胞生物分子事件研究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以功能核酸为基本分子工具,针对性地进行分子识别与传感探针的设计,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发展微环境激活的探针设计策略,提高了功能核酸对病变体系分子识别的特异性;发展亚细胞定位的探针设计策略,为细胞局域分子事件的实时成像提供了新技术;发展原位光响应的探针设计策略,为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活性调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王亮 研究员

浙江大学

授奖理由:创制面向碳资源转化与精细化学品合成的高效催化材料,发展沸石分子筛和金属物种协同催化新体系。

个人介绍:王亮,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2013年,本硕博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13-2015年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开展博士后工作,后留校工作。王亮研究员主要致力于沸石分子筛和纳米金属催化材料的研究,针对低碳烷烃、合成气等碳资源分子的转化和高值化学品的合成发展具有优异催化活性、选择性和寿命的新型催化材料, 阐明沸石分子筛的骨架、孔道和金属纳米颗粒或骨架杂原子的协同作用机理,为多相催化材料的创制提供新策略

 

魏展画 教授

华侨大学

授奖理由:发展了钙钛矿晶粒体相和表面缺陷的钝化方法,实现了高效钙钛矿LED和太阳能电池的构筑。

个人介绍:魏展画,华侨大学发光材料与信息显示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2015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2015-2016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国至华侨大学开展科研工作。魏展画教授近年来专注于钙钛矿LED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钙钛矿LED领域,通过精细调控钙钛矿发光薄膜中晶界处的化学配位微环境,钝化了非辐射复合缺陷,结合器件结构优化,多次刷新钙钛矿LED器件性能的世界纪录。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通过高纯甲脒基钙钛矿吸光层的制备、钙钛矿/功能层界面缺陷的钝化和器件载流子输运管理等努力,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辛森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授奖理由:发展了多种电极材料纳微尺度结构优化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化策略,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锂二次电池。

个人介绍:辛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理学学士,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2013-2015年任职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15-2019年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至今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辛森研究员针对锂-硫电池正极反应中间产物高阶多硫化锂溶解穿梭导致电池性能迅速衰减的问题,提出利用亚纳米孔道的限域效应实现亚稳态短链小分子硫的筛分和稳定化,发展了硫族元素正极的限域电化学和电极-电解质界面固态化的策略;对在下一代高比能固态金属锂电池中有应用前景的聚合物基固液混合电解质和陶瓷基复合固体电解质薄膜的表界面化学开展系统研究,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稳定表界面化学组成结构,促进载流子跨界面输运,提升固体电解质和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在大容量硅基、磷基电极材料中形成序构化的碳纳米基元导电网络,促进多相多尺度多界面上的电荷快速传导,缓解材料体积形变,构筑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的复合电极材料用于高比能快充锂离子电池。

 

张弓 助理研究员

清华大学

授奖理由:创建多过程协同的电化学水污染控制理论体系,发展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资源化、能源化治理技术与装备。

个人介绍:张弓,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2009年获得沈阳建筑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河海大学市政工程硕士学位,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6-2017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至今任职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弓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水污染控制原理和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能源化实现无害化”的治水新路径,重点围绕电化学净水过程中法拉第效率低这一公认难题,以调控电极界面电子转移和利用为核心机制,有针对性的辨析电子转移路径、设计电子传输通道、降低电子传递能垒,在电化学直接氧化强化、间接氧化提速以及反应活性物质协同利用等方面取得原理、技术和应用创新,研究成果开辟了终点产能中过程控碳的绿色转化新途径,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物治理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张晓东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授奖理由:围绕低维固体的制备、微结构表征、光激发过程开展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其在能源催化领域的应用。

个人介绍:张晓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得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至今工作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围绕如何实现低维固体光响应性能的功能化应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结合现代物理表征手段和理论分析,在低维固体的可控化学合成、载流子过程和激子过程调控、及其能源催化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展了低维半导体光响应材料体系的理论设计与可控制备方法、完善了低维半导体光激发微观机制的理解、推动了激子材料化学的发展。发展了系列化学方法成功调控低维固体载流子过程,揭示了固体的厚度、缺陷类型、结构无序度等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了低维固体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通过激子过程调控实现光催化性能优化的新途径。

 

左彪 副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授奖理由:聚焦于表界面高分子动力学,揭开高分子表界面分子运动的真相。

个人介绍:左彪,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2014年,本硕博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至今,期间先后于日本九州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展访问研究。左彪教授长期聚焦于表界面高分子动力学研究;发展表征方法,结合理论模拟,从分子层面上发现和揭示控制表界面高分子运动的规律、机制,发展新概念、建立模型描述和预测界面高分子运动行为;发展了高分子表面纳米蠕变表征方法,发现了“表面瞬时橡胶态”、提出了“伪缠结”高分子物理新概念,揭示了“界面动力学耦合”关键机制,实现了对表界面高分子运动本质的新认识,推动了高分子科学进步。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