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实现“双碳”,科技创新须更有活力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陈抒怡   2022-08-17
导读:近年来,不少长三角城市在探寻减碳发展路径。“双碳大脑”“零碳工厂”“虚拟电厂”等一批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代表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长三角的中科院研究所、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联盟等应该联合起来,尽快在长三角开展“中心+基地”的体系化研究

争创“能源革命策源地”

■近年来,不少长三角城市在探寻减碳发展路径。“双碳大脑”“零碳工厂”“虚拟电厂”等一批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代表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长三角的中科院研究所、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联盟等应该联合起来,尽快在长三角开展“中心+基地”的体系化研究

包信和说:只要方向是对的,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

作为中国科大校长,他经常教导年轻人,不要一味地追热点,不可唯论文,要心怀“国之大者”,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卡脖子难题,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肯下苦功夫,做出对国家有贡献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2021年,以包信和等人为主要完成人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团队因“纳米限域催化”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但在几十年前,他所从事的催化领域的特定方向,一度是个冷门专业。获奖当天,面对媒体提出的“怎么坚持下来”的问题,包信和回答很朴实:“干的就是这个嘛,而且做的过程中,也是有乐趣的。”新闻视频里,包信和弯弯的眼睛、短粗眉毛,看起来平易近人。

这气质应该和包信和的生活经历有关。1959年,包信和出生于江苏扬中,这是一座长江中的小岛。1975年高中毕业后,城镇户口的他曾经被下放到农村老家干了一年半的农活,之后,他被分配到了县城的扬中县兽药厂工作。1978年,他第二次参加高考,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了一个多月,没想到高考成绩在全县位列前茅。因为在兽药厂工作过,包信和选择了复旦大学化学专业。

从江苏小岛到上海求学,1987年,包信和拿到了恢复高考后复旦第一批颁发的博士学位,之后顺利前往德国深造。1995年,包信和回到国内,但没有能够直接回到复旦大学,而是去了位于东北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直到2015年,包信和在组织调动下重返复旦大学任常务副校长。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2017年6月,包信和从复旦大学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1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被正式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大约半年前,是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向我抛来的橄榄枝!”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党委书记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陈诗一,赴安徽大学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在陈诗一到合肥当晚,包信和为他接风,并向他介绍安徽及合肥的情况。这些上海的专家学者前往安徽履新的轨迹,正是几年前包信和曾经走过的路线。

关于长三角之间的人才流动,包信和提出:“最好是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就是尊重人才的意愿,不必在意人事关系在哪里,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你来了可以发挥作用,事情做好了可以回去,这样人才就流动起来了,合作院校也可以实现双赢”。

在包信和任职中国科大校长之后,正逢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加速发展期”,长三角高校之间的交流日益热络。2018年12月,长三角地区五所“985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成联盟,并宣布通过区域高校教学协作,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资源;2019年5月,由浙江大学倡议,“华东五校”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同年9月,由“华东五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2021年,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与此同时,中国科大也将研究的视角投向长三角。在2019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个智库也是由包信和建议成立的,目的就是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好对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和奉献长三角。

对于中国科大在长三角动作频频,包信和说:“我们根植长三角的大学,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全部立足长三角地区。”除了校际联动,中国科大在长三角区域深度开展校地合作。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就是其中代表,尤其是量子工程卓越中心的建设,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我们与沪苏浙的合作有一个原则,就是相关学科和研究此前在安徽、在合肥并未深入开展,同时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形成错位与互补。”包信和说。

减碳发展迈出第一步

根据计划,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今日将正式成立。这是由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长三角地区5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以及13家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联盟将聚焦助力长三角地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凝聚长三角区域内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因地制宜,从能源的采集、转化、运输、利用、贮存、交易等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直接提供减碳技术并落地实施,同时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三角模式。

近年来,不少长三角城市在探寻减碳发展路径。“双碳大脑”“零碳工厂”“虚拟电厂”等一批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代表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活力。

2021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进行了一次摸清家底的“双碳”调查,建立了一个碳排放的数据库,并获得了一份《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中期报告。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在两区一县(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分别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的基础上,力争示范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到2030年前,整体率先实现碳达峰并稳步下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长三角的很多区域,“双碳”目标已经确定,但是这场仗注定难打。经验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能需要一国经济达到一定条件和水平。例如,发达经济体是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仅超过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上升通道。

这仗怎么打?关于这一点,包信和有着自己的看法。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就要求长三角地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在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稳定器”和“主引擎”作用。借用这个耳熟能详的比喻,包信和提出:长三角也应该成为能源低碳、安全的“稳定器”,争创能源革命的科技策源地。

包信和认为,我国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再逐渐下降”的历程,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长三角理应有所作为。他建议,长三角的中科院研究所、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联盟等应该联合起来,尽快在长三角开展“中心+基地”的体系化研究。

看起来,今日成立的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应该就是计划中的第一步。

《解放日报》(2022年08月17日 特05版)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2-08-17&id=338127&page=%E7%89%B905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