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11月12日 | 《中国科学: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

来源:中国科学化学      2023-11-07
导读:《中国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作为《中国科学:化学》及Science China Chemistry期刊的品牌学术活动,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12届。论坛旨在为化学及相关领域工作者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增进广大学者对期刊的了解和支持。


第13届论坛将作为“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将于2023年11月12日由武汉大学与《中国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科学:化学》主编万立骏院士和武汉大学李振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此次论坛邀请了17位专家作报告,并邀请了南开大学卜显和院士,武汉大学周翔院士、付磊教授、黄卫华教授、肖湘衡教授等参加研讨。

论坛免收注册费(提供午餐),欢迎广大学者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

image.png

时间:2023年11月12日

地点:武汉大学当代楼报告厅


image.png

论坛主席


万立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等。长期从事电化学、表面物理化学、能源材料与电源、纳米科学技术等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担任《中国科学:化学》主编,J. Am. Chem. Soc.副主编等。


李振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


报告专家简介


魏子栋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电化学》等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化工学报》等杂志编委。主编《电化学催化》、《氧气电还原》专著2部。


朱为宏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产品工程研究,涉及光敏化学品功能化及产品化。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JACS、Angew.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340余篇,H指数为82,被SCI引用2.3万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臧双全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原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发表Nat. Chem.、Sci. Adv.、JACS、Angew. Chem.、Chem. Soc. Rev.等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引用超过20000余次。


李丹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主要从事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等,在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Sci. China.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解孝林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全息塑料、高分子复合技术与绿色加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谭斌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和Mr. and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目前担任广东省化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副主编和《中国科学:化学》编委。研究主要致力于轴手性化学和和有机催化不对称合成。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atalysi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黎占亭

郑州大学化学系本科(1985),上海有机所博士(1992),曾在南丹麦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任上海有机所研究员(2002-2010)和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10-2023),现任上海有机所研究员(2023.10-)。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主要开展超分子化学、生物活性孔材料和主客体药物设计研究,创建了水溶性超分子有机框架和柔性有机框架结构体系,并应用于药物递送和残留药物隔离与拮抗。


张文彬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蛋白质工程。自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以“精密结构高分子”为中心,对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和自组装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深入的研究,致力于通过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合成大分子的设计理念和独特基元,发展具有精密结构的非传统高分子,实现对其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的精准控制,以发展相应的功能材料。至今为止,已在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Giant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日本化学会杰出讲座奖(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Bayer Investigator Award(2021年)等荣誉和人才计划。


张晓兵

湖南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化学会会士。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及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爱思唯尔2017-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2010年至今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通讯作者SCI源刊论文200余篇,包括Nat Biomed Eng、Nature photon、PNAS、JACS、Angew Chem等30多篇。


罗威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09年至201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0年至2012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博士后。2012年至2015年,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教授,2015年11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问学者。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氢能与燃料电池,包括电解水制氢、化学储氢材料和碱性交换膜燃料电池。


张学梅

博士、编审。2009年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2年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5月入职《中国科学》杂志社。曾获得中国科学院“两刊”优秀编辑、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骏马奖、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等荣誉。


郎贤军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独立课题组长。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赵进才院士;2011年至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Xiaodong Chen教授;2015年7月开始独立开展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包括Angew. Chem. Int. Ed.(3篇)、Chem. Sci.(2篇)、Sci. China Chem. 、ACS Catal. 、Appl. Catal., B (17篇)、 Chem. Soc. Rev.(2篇)、Acc. Chem. Res.(1篇)等,发表英文专著两章(RSC出版1章;Elsevier出版1章),发表论文被正面引用6000多次,2023年获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青年科学家奖”。


李倩倩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导师:李振教授),经过两年物理学院的博士后,2011年11月留校任教。2016-2017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访问学者;2018年晋升为教授。近五年以通讯联系人发表SCI 论文55篇,包括Sci. Adv.、Angew. Chem. Int. Ed. (4篇)、Adv. Mater. (5篇)、Sci. China Chem.(4篇)等,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2021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0 年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作为主编之一编著“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前沿”丛书中的一本专著。曾入选期刊J. Mater. Chem. A (2018)和Sci. China Chem. (2020)的Emerging Investigators,担任期刊Science China Materials青年编委,2019年获“湖北省化学化工青年创新奖”,所有发表论文被引9000余次,H 指数为55。


张庆丰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基地班,2012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无机化学专业,2017年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2020年,在美国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迄今已在Science、Adv. Mater.、ACS Nano、JAC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3篇,曾获教育部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国际贵金属研究所杰出博士生奖、南卡罗莱纳大学"Breakthrough Scholar"、Smalley-Curl 研究所博士后基金、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武汉英才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和资金支持。研究方向:基于等离激元光学的单颗粒光谱与成像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手性功能材料的光学调控与表征及其应用研究、界面光/电催化反应的原位分子光谱研究。


龚少龙

武汉大学教授。2003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9月起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职至今。长期致力于新型有机或金属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要聚焦货币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性能以及光电器件应用。研究成果在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2020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田沺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至今,任武汉大学教授;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科研工作围绕核酸化学生物学开展,针对特殊二级结构核酸(G-四链核酸、左手螺旋核酸Z-DNA)及修饰核酸,进行结构与功能研究。


王富安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郑州大学化学系本科,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博士后,2014年起在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工作。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分析、核酸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等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分析检测方法与分子探针、开发功能纳米材料、建立智能医学诊疗新方法。近五年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9篇获遴选为SC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引用超过一万次,H因子55。受邀撰写核酸信号扩增的书籍章节2个,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13),获评湖北省化学化工青年创新奖(2021)。



期待您的参与!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联系我们!

许军舰编辑 

E-mail: xujunjian@scichina.org

张学梅编辑 

E-mail:zhangxuemei@scichina.org

李倩倩教授

E-mail: liqianqian@whu.edu.cn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