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陈军院士:打通“知产”变“资产”,让科技成果迈出“实验室高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3-06
导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实践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远低于其潜力和预期,导致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制约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轮。“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实践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远低于其潜力和预期,导致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制约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 受访者供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同类型专利权人的专利产业化水平相比,还有明显提升空间。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4。但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不愿转”“不会转”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陈军表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他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自机制、融资、市场和技术几个方面。比如科技成果评估、交易、转化等环节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流动不畅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让企业和高校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怎样让前沿技术更接地气、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陈军认为,这需要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目标导向进行科技创新,打通“知产”变“资产”的关卡,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迈出“实验室高阁”的步伐,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

  他提出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首先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议各级政府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同向发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评估、交易、转化等环节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健全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他认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非常重要。要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前瞻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进生产力持续跃升。

  “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支撑。”陈军表示,一方面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同时积极拓宽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针对许多初创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资金方面面临巨大压力的问题,他建议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同时,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同时,应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