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2024年“科学探索奖”揭晓!化学新材料领域:程群峰、范峰滔、刘志博、谭斌、王博

来源:化学加网      2024-08-26
导读:8月26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正式揭晓第六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49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化学新材料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北京大学刘志博、南方科技大学谭斌、北京理工大学王博等5人获奖。

image.png

image.png

“科学探索奖”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运营和实施,是一项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陈十一、程泰宁、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等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资助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领域,支持获得博士学位、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每年不超过50人。每人300万元(人民币),分5年资助,每年60万元。

化学新材料领域获奖人简介:
image.png
程群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03于河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2009年在清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0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从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针对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存在的孔隙问题,提出了降低孔隙率提高力学性能的普适性策略,制备了一系列轻质高强纳米复合材料。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牛顿高级学者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的资助,获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Commun., PNA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6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35篇,论文引用4300余次,H因子35,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2项,部分研究成果被Nature选为研究亮点报道、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image.png
范峰滔,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2003年在山西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导师: 李灿 )。长期从事催化剂及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先进成像表征研究,尤其针对高效光催化分解水的重大挑战——电荷分离的瓶颈问题,发展了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成像研究,揭示了内建电场重排、不对称光照、缺陷分布以及助催化剂组装等引起的复杂电荷分离机制与光催化分解水之间的本质关联;通过发展“时空接力相机” 实现光生电荷转移过程的全时空动态追踪,“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为进一步诊断和突破光解水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解决手段;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在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 Natl. Sci. Rev., Angew Chem., Nano Lett., J. Phys. Chem. Lett., Chem. Soc. Rev.,Acc. Chem. Res.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多次应邀在Faraday Discussion,高登会议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1年,第四完成人)。  
image.png
刘志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双聘教授,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副主任。2010年在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4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14-201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加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放射性药物、中子俘获治疗和放疗响应药物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以通讯作者在Nature(两篇)、Nat. Chem.,Nat. Biomed.Eng.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际中子俘获治疗学会Fairchild Award,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等奖项。

image.png
谭斌南方科技大学终身教授,理学院副院长,化学系科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10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导师钟国富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型手性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及不对称多米诺反应的研究。2010年3月至2012 年9月的博士后期间,在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的发源地--美国斯克普斯研究所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师从Barbas教授,继续从事催化不对称合成的研究。2012年9月,以准聘(Tenure-Track)副教授身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2018年1月晋升为终身正教授。到目前为止,在轴手性化学、不对称多组分反应、自由基化学以及协同催化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0多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1篇Science、2篇Nature Chemistry、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6篇J. Am. Chem. Soc.、11篇Angew. Chem. Int. Ed. 和1篇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论文总被引超过4000次。多篇论文被多篇文章被不同国际杂志重点评述或被选为封面文章。此外还有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正在审稿和准备之中。目前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和《中国化学》青年编委。

image.png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2004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化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化学材料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MOFilter)研究,面向重大国家需求,关注污染治理、绿色储能、能源气体生产与储存等领域。2011年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已在Nature、Science、JACS、Angew.等学术期刊上发表80余篇论文,论文SCI他引超过11500次,单篇最高他引2600次。2011年底全职回国独立工作以来,已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1篇)、Nat. Mater.(1篇)、Nat. Commun.(3篇)、JACS(10篇)、Angew. Chem. Int. Ed.(10篇)、Accounts Chem. Res.(1 篇)、Chem. Soc. Rev.(3篇)、Energy Environ. Sci.(3篇)、Adv. Mater.(4篇)、Chem. Sci.(2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90余篇论文。目前担任中国科协常务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际IZA学会MOF Commission常务理事、科技部氢能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交通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关村氢能技术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交通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会理事、兼职担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中国化学快报、中国化学学报和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编委、安全与环境学报副主编。

化学新材料领域历届获奖人:
2023

image.png

2022

image.png

2021

image.png

2020

image.png

2019

image.png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