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图1. 电催化不对称C−H功能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针对上述转化瓶颈,基于课题组前期在电化学C−H官能化方面的工作积累(Nat. Commun. 2024, 15, 7428; Green Chem. 2024, 26, 11524; ACS Catal. 2021, 11, 6626),并鉴于双吲哚轴向手性异构体在化学、医药及材料科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近日,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曾中一教授联合高辉、易伟教授发展了绿色温和的电催化对映选择性串联C−H吲哚化反应,以精准构筑双吲哚轴向手性骨架。该方案以N-磺酰基-2-炔基苯胺作为电化学兼容的吲哚等价体,无需额外添加化学氧化剂、且氢气作为唯一副产物;通过融合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探究反应机制,揭示反应涉及Rh(III)−Rh(I)−Rh(III)催化循环且还原消除为反应的决速步骤及对映选择性的决定步骤,为后续不对称电催化串联反应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成果于近期发表于《ACS Catalysis》 (DOI: 10.1021/acscatal.4c06594),广州医科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作者首先选取N-甲苯磺酰基-2-炔基苯胺(2a)作为吲哚等价体(图2),经过大量优化得到最优条件:5 mol% [Cp*RhCl₂]₂作为催化剂,nBu4NOAc作为电解质和碱,等体积比的MeOH/CHCl3作为混合溶剂,带有两根石墨毡(GF)电极的未分隔电解池在室温下以2.0 mA恒电流电解6 h。在N-配位辅助下,多种(杂)芳烃可顺利进行电催化串联C−H吲哚化反应,为构建联芳基骨架提供了统一且模块化的方法,包括双吲哚化合物(3, 4)、噻吩-吲哚类化合物(5)及芳基-吲哚类化合物(6−11);此外,烯基C−H键也能发生吲哚化反应(12)。
图2. 电催化串联C−H吲哚化的底物考察
在证明N-磺酰基-2-炔基苯胺可作为电化学兼容的吲哚等价体后,作者进一步探索反应的不对称版本。为此,他们选取3-乙基吲哚1k与N-甲苯磺酰基-2-炔基苯胺2a作为对映选择性反应的模板底物;在上述消旋版本的基础上筛选并得到最终反应条件:5 mol% (R)-Rh1作为催化剂,nBu4NOAc作为电解质和碱,等体积比的MeOH/CHCl3作为混合溶剂,1-AdCO2H作为添加剂,带有GF阳极和石墨(C)阴极的未分隔电解池在室温下以2.0 mA恒电流电解6 h。在最优条件下,作者随后探究反应的普适性(图3)。末端为伯烷基(22−24)、仲烷基(25)、取代苯基(13 - 20)及杂芳基(21)的炔烃均能顺利进行反应,以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和良好的产率得到相应的双吲哚手性产物;同时该策略也广泛适用于氮原子上带有芳基(26−28)、烯基(29)和脂肪族(30)磺酰基的多种2-苯乙炔基苯胺底物。除乙基外,吲哚C3位的取代基还可拓展至正丁基(31)、苄基(32)和苯基(33);常见官能团,如氯(24)、溴(14)、硅基(15)、乙酰基(16)、三氟甲基(17)、三氟甲氧基(18)、酯基(19,23)、硝基(20)、噻吩基(21)和环丙基(25)都能很好地兼容。在2-嘧啶导向基的C5位引入甲基取代基也是可行的(34)。此外,异构的4-嘧啶基和2 -吡啶基被证明是有效的导向基团(35, 36);该电化学方法能使苯并喹啉也高效发生C−H吲哚化反应,尽管对映选择性中等(37)。值得一提的是,以化合物3和13的放大合成为例,所开发的消旋和不对称的电氧化偶联反应均易于放大。
图3. 电催化不对称串联C−H吲哚化反应的底物考察
为了深入理解反应机理,作者首先开展了系列实验。相应的C3位未取代/硼酯化吲哚均无法实现同样的吲哚化反应,从而排除了质子化吲哚参与反应的可能性(图4a);无论2-炔基苯胺存在与否,在CD₃OD/CDCl₃中均未能观察到H/D交换,这表明C−H金属化步骤是不可逆的(图4b);动力学同位素实验得出KIE值为1.83(图4c),揭示C−H键断裂可能未涉及决速步骤,这与其DFT计算结果相符;未通电条件下,产物产率与铑催化剂的量对应,以化学计量[CpRhCl₂]₂进行反应时所得产率为57%(图4d,左),同时缩短反应时间能检测到双吲哚配位的Cp*Rh(I)配合物(图4d,右),这意味着反应不经历高价铑中间体[如Rh(IV)或Rh(V)];使用化学计量或催化量的铑环中间体I均可获得中等产率,这清楚地表明其参与到该催化转化过程中(图4e)。
随后,作者进行了详细的DFT计算(图5a)。选取活性催化剂Cp*Rh(OAc)₂为起点,2-炔基苯胺2a先经历去质子化,再经过分子内亲核环化,经历过渡态TS-1b生成INT-4b这一过程,因具有相当高的能垒(ΔG≠ = 42.9 kcal/mol)而被排除。相比之下,Rh(III)介导、OAc−辅助的历经过渡态TS1的C−H键断裂/金属化过程,其自由能仅为15.4 kcal/mol,生成五元铑环中间体INT3;该阳离子铑物种作为Lewis酸协助与炔烃配位,并与2-炔基苯胺2a经过渡态TS2发生亲核环化(ΔG≠ = 23.2 kcal/mol),得到双吲哚金属物种INT6。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发生还原消除反应形成吲哚配位的Cp*Rh(I)需要较高自由能(26.8 kcal/mol,TS3);基于此,作者推测该电化学反应的决速步骤(RDS)是还原消除,而非C−H活化步骤。最后,在HOAc存在下,电化学促使Rh(I)氧化为活性Rh (III)催化剂,同时释放产物和氢气。此外,作者进一步对比了产生不同对映体所涉及的两个关键过渡态TS3S和 TS3R之间的能量差;DFT计算表明,TS3S的自由能比TS3R低 2.4 kcal/mol,对应的模拟ee值> 95%(图5b)。这一结果与其实验观察高度吻合,即实验所得的(S)-构型产物具有优异的对映选择性。
图5. DFT计算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作者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催化循环(图6)。起初,[CpxRhCl₂]₂与nBu₄NOAc或1-AdCO₂H发生阴离子配体交换,生成手性催化剂CpxRhX₂;该催化剂在碱的辅助下与3-乙基吲哚1k发生不可逆的C−H活化,形成五元铑环中间体B;随后与2-炔基苯胺2a进行配位进而发生亲核环化反应,生成双吲哚铑物种D,D再经还原消除产生双吲哚配位的CpxRh(I)配合物;最后历经阳极氧化再生活性Rh(III)催化剂,同时生成具有轴向手性产物13;在阴极表面则释放出氢气副产物。
图6. 可能的反应机制
导师简介
曾中一,教授、广东省重大人才青年项目(教育厅)。2018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底以南山学者特聘教授加入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兴趣为含氮杂环类药骨架的设计、绿色合成及其药学应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CS Catal.、Coord. Chem. Rev.、Green Chem.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易伟,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博士生导师、南山学者杰出人才、广东省杰青、广州市岭南英杰;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药学会会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以结构为基础、功能为导向的创新药物设计与发现。迄今在Nature、Cell Res.、Chem、Angew. Chem. Int. Ed.、Adv. Sci.、ACS Catal.、Chem. Sci.、PNAS、APSB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已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总他引率4000余次,h指数大于40。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包括美国专利一项、PCT五项),其中部分已成功转让,总金额近800万美元。
高辉,广州医科大学研究员、“南山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药理学会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药品食品智能制造工程分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反应机制研究、计算加速药物设计以及人工智能药学的研究。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IF>10的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