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统称,原来称为学部委员。他们代表着某一领域内顶尖的资深专家,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严格的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从以下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校友人数,大致可以反映出这所大学本科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类学科的扎实程度,或者说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名单包含了2015年新增选的院士
编后说明:
1.文中的编号仅供参考,不代表排名。虽然我们有认真的参考科学院、工程院官网上对于各院士的介绍,并综合查证了各方面的资料,但是由于涉及的人数较多,少数院士的大学入学年份也是难以核实,估计错误仍然在所难免,欢迎网友指正,谨此致谢。
2.从编号20F以前的大学分布情况看,82届毕业的学生最多, 另外前6所大学最显均态分布,人数也明显多。
3.院士归属于哪个合并后的大学,就统一算为该大学培养的校友,因为一些被兼并的大学名字已不复存在,尤其对于合并后再入读的校友、大学生,这样更合情理。但是,考虑到一些合并前入读并毕业的校友之真实看法,针对前面一些名校,产出院士人数较多的一些大学,有注明“含并入大学几人”的说明;
4.地处祖国西部的兰州大学培养出了9名院士,被称为是中国高等教育界备受关注的“兰大现象”之一。
5.复旦大学的张亚平院士,2003年当选时仅38岁,为最年轻当选的院士;目前实际年龄最年轻的院士,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北大96届毕业生),以及哈佛大学的化学、物理学双聘教授庄小威(中国科大91届毕业生),2015年时都是44岁。
6.个别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在这一项的统计上,都在1人(含)以下,甚至为0,引起了多位教育界人士及该校校友的关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