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Nature)
正文
2021年仅美国报废了2.74亿条轮胎,其中17%被填埋处理。这相当于每年有超过10亿磅轮胎材料最终进入填埋场,这不仅浪费空间,还会引发化学物质渗滤和自燃等环境问题。虽然约三分之一的报废轮胎通过热解技术实现了化学回收,但该过程会释放苯类、二噁英和呋喃等有害物质,对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为减轻填埋或热解处理所带来的环境与经济负担,目前橡胶的化学回收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一是通过脱硫反应或切断硫交联键,但回收的不饱和聚合物的再次硫化会导致机械性能下降;二是通过烯烃复分解或氧化反应裂解二烯聚合物骨架,但该方法会产生难以分离的聚合物,且往往需要高温或昂贵催化剂。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废橡胶化学降解方法迫在眉睫。最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Aleksandr V. Zhukhovitskiy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利用聚合物C-H键胺化与骨架重排反应,成功将废弃橡胶降解为环氧树脂前体(Fig. 1)。欢迎下载化学加APP到手机桌面,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图片来源:Nature)
首先,作者将化合物1与DTSD(N,N’-di-tert-butoxycarbonyl sulfur diimide, N,N’-二叔丁基羰基硫二亚胺)反应24小时,以59%转化率得到目标产物2(Fig. 2a)。该粗产物未经纯化,直接在23 oC下使用1:1 THF/甲醇混合溶剂与KOH反应2小时裂解N-S键,最终以两步35%的总收率获得Boc保护的氨基甲酸酯3。纯化后的3与三氟乙酸反应1小时转化为相应的三氟乙酸盐4。在建立了1的胺化与脱保护方案后,作者将该方法应用于商业化的1,4-聚丁二烯5。相较于小分子模板底物,聚合物体系的胺化转化率降低至34%,但中间体聚合物6经N-S键断裂后仍成功获得Boc保护的聚胺7,继而通过TFA处理定量转化为聚铵盐8。
随后,作者将DTSD胺化策略拓展至粉碎橡胶9。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13C MAS NMR谱共同证明了胺化材料10的成功制备。元素分析表明约30%的烯丙位实现了官能团化(Fig. 2c, d)。将10置于3:1 THF/甲醇混合溶剂,在23 oC下与KOH反应3小时,可以以99%的收率获得产物11。此过程中N-S键的断裂使硫含量从7.66 wt%降至2.84 wt%。最后,作者将11在DCM与TFA中反应1小时,可以定量脱保护得到离子型树脂12。FTIR中铵的N-H伸缩振动峰的出现及13C MAS NMR谱的显著变化证实了转化完全。12在13C MAS NMR中较低的信噪比可能源于样品中高密度带电物种导致的探头失谐。元素分析显示氟含量从11的<0.05 wt%增至12的20.84 wt%,进一步证实了三氟乙酸盐结构的形成及少量TFA的残留。
接下来,作者将通过模型材料验证的Sharpless-Kresze胺化应用于废弃橡胶13。表征分析表明该原料为含多种添加剂的硫化聚异戊二烯。经元素分析估算其胺化程度达35%,FTIR和13C MAS NMR的特征峰变化佐证了这一结果;但由于原料橡胶中含有添加剂,因此精确转化率难以确定。作者依次采用KOH和TFA进行脱保护后最终获得14。
(图片来源:Nature)
在得到了橡胶C-H胺化方法后,作者开始研究策略中的ACR解构环节。首先,作者利用小分子模型化合物4-氨基癸-1,9-二烯三氟乙酸盐S2进行反应:在50oC下,使用2.0当量甲醛和0.1当量(S)-(+)-樟脑磺酸(CSA),于10:1 CD₃OD/D₂O中反应48小时,可以定量转化为正庚-6-烯醛缩醛S3与正丁-3-烯基铵盐S4,并伴随生成4 mol%的副产物4-三氘代甲氧基哌啶S5。推测S5由S4与残余甲醛缩合后经氮杂Prins环化形成。将这些优化的ACR条件应用于环辛二烯衍生物S6通过开环易位聚合(ROMP)制备的模型聚合物15时,可以展现出显著效果。基于¹H NMR监测,在优化反应条件下,高烯丙胺重复单元消耗呈现多步平衡动力学特征,且48小时后转化率达85%。作者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后,通过Boc₂O对胺基进行保护,继而进行GPC分析。GPC数据显示:解构1小时后平均分子量(Mv)即下降20倍;48小时后,起始聚合物15(Mv=58.1 kg·mol⁻¹)转化为Mv约400 g·mol⁻¹的寡聚物(Fig. 3)。虽然普适校准曲线仅适用于1,000 g·mol⁻¹以上范围,但该结果与Boc保护后¹H NMR分析高度吻合。
(图片来源:Nature)
通过联合使用Sharpless-Kresze胺化与ACR反应,作者成功实现了粉碎橡胶向胺化裂解聚合产物的解构。首先作者将优化后的ACR条件应用于胺化橡胶12:反应3小时后交联材料完全溶解,¹H NMR和GPC分析(经Boc保护后)证实了可溶性胺化聚合产物的形成。作者认为MALS(multi-angel light scattering, 多角度光散射)分析与粘度法测定值的差异源于产物聚合物的支化结构,这很可能来自硫-硫交联键。尽管如此,这些分子量较橡胶合成初始原料1,4-聚丁二烯(Mn, MALS=106 kg·mol⁻¹)已显著降低。反应48小时后,Mv进一步降至13.9 kg·mol⁻¹,Mn, MALS降至16.5 kg·mol⁻¹(Fig. 4a)。作为对照,未胺化橡胶9在相同条件下未产生可溶性聚合物(回收率94%),证实胺基在橡胶解构中的关键作用。¹H NMR分析表明,胺化模型PB橡胶12解构/Boc保护产物中出现的端基(Boc保护胺基)与聚合物15解构产物一致。将ACR条件应用于废弃的胺化橡胶14时,同样获得了可溶性聚合物产物21a。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反应6小时后,¹H NMR与GPC均检测到可溶性聚合物存在;反应48小时后,Boc保护产物21b的Mv为40.5 kg·mol⁻¹,Mn, MALS达258 kg·mol⁻¹(Fig. 4b)。
通过酸性条件脱除Boc保护基团,可获得胺化聚异戊二烯片段22,这些产物可作为固化剂用于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环氧树脂材料。实验表明,当将22与两种商业可得的二环氧化物及促进剂苄醇混合后,100 oC加热即可实现固化(Fig. 4c)。
(图片来源:Nature)
总结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